曾经是奢侈品的黄桃罐头为何没落了
2023/4/5 来源:不详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5.html
撰文/消费达耳闻李金东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东北人想念黄桃罐头,但也仅限于想想。
当一桌年夜饭有了黄桃罐头,那懂行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传说中的东北最高待客礼仪。东北不能失去黄桃罐头,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东北人不会叫你多喝热水,而是会让你多吃黄桃罐头。
这个在年轻人看来,不新鲜、不健康的食物,却是老一辈人心中最奢侈的东西。
黄桃罐头为啥能在东北封神?它又是如何从“奢侈食物”突然变成“垃圾食品”的?
黄桃罐头的兴衰
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吗?除了各种谐音梗祈福之外,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饺子是当时长辈们能准备的最好的食物,黄桃罐头也是如此。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东北,想吃到新鲜水果并不容易。那时一斤猪肉的价格仅五毛多,而一瓶水果罐头就可以卖到七八毛。
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本命水果”。当我问起东北朋友,咱们有啥“本命水果”时,他憋了半天想出来一个丹东草莓。结果一搜,那也是直到年,才从日本引进的品种。
所以对更难吃到新鲜水果的东北人来讲:他们心中的黄桃罐头,就好比天津人心中的鸭梨,新疆人心中的哈密瓜,广东人心中的福建人。
他们一样都很新鲜。
直到年,很多人对桃罐头的热情开始被浇灭,那年所谓的“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名单”里,罐头食品入选,打上了“添加防腐剂”“不健康”“没营养”“不新鲜”等标签。
后来媒体证明上述几条全是谣传。不过澄清来得晚了点,在讲究食疗养生的华夏大地上,本来就不便宜的食物再贴上这几个标签,那你真是说不清了。
如今热搜话题掀起了东北人的“文艺复兴”。但事实上,不管东北人多么玩命普及家乡文化,迈向小康的中国人对罐头食品似乎天生无感。
是因为我们经济多发达?好像也不至于。
根据年发布的一篇报道,全球罐头食品消费前十大国家多数反而都是发达国家。
瑞典每年人均消费33.4千克,位居第一。英国、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美国消费量都差不多,在21~23千克之间,也算是不分伯仲。而早些年有一份报告统计,罐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人均年消费仅为1公斤。
似乎全世界都在疯抢的罐头,中国反而不稀罕。这背后的根源,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从军粮到上餐桌的演变
年,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在法国诞生。之后经历了一战二战,罐头食品在一次次不太友好的交流中,推向全球。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罐头食品经历了从军粮到上餐桌的演变。
甚至还启蒙了艺术大师,和他的波普艺术。
像前面提到的对罐头食品安全的质疑,美国的罐头商也遇到过,而且情况更严重。
只不过罐头厂商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硬核。他们在科学家、医生、大学、政府、媒体之间组了个大局。让消费者相信罐头是安全健康的食品。
年,一场被广泛报道的橄榄罐头肉毒杆菌中毒事件,严重影响了罐头的销量。
随后罐头厂商成立肉毒杆菌中毒处置委员会,不断把资金投给医学研究领域以解决肉毒杆菌污染问题。之后事发地加州政府介入,出台《罐头业检察法案》,给予了罐头国家层面的保障。
他们通过这些向消费者提供行业改良、监管落实的证据再加上为罐头背书的研究成果和媒体宣传,来让消费者相信罐头食品是安全的,从而消除恐慌。
之后,时代的机遇让罐头与美国人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
在二战之后美国凭借战争红利经济腾飞,涌入都市快节奏生活的打工人,需要一种节约时间的食物。
可惜那时候没有方便面,也没有外卖。而罐头则成了当时最好的选择。把各种罐头扔到微波炉里一叮,成为了当时美式打工人的标准干饭套餐。
这种超过百年的饮食文化,让罐头早已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人为啥不爱水果罐头?
在中国,罐头只是出现了几十年的新鲜物,而且一开始是以“高端食物”的形象出现,当时的人都惦记,但是普通家庭也没法吃得太放纵。
之后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物流条件的升级,生鲜水果都能及时送达,还有真空保鲜等食品农业技术的出现,罐头早已失去了以往的“尊贵”地位。
比起水果罐头,城市格子间工作的年轻人更愿意买新鲜果切,掌握家庭采购大权的主妇更信赖菜市场的果蔬摊。罐头成为了我们的回忆,但并没有融入我们的饮食文化。
除此以外,水果罐头的利润也是个问题。
年上市的欢乐家,虽然号称是首家登陆A股的罐头企业,实际上,卖椰汁的营收已经远超罐头。核心原因就是水果罐头的利润是真的拉胯。
今年一季度,两大业务在毛利率上相差悬殊。年报披露,欢乐家饮料的毛利率为41.98%,水果罐头的毛利率则为24.75%。
而早在90年代就抛弃了菠萝罐头的椰树集团,已经成了靠卖椰汁每年收入超40亿的食品企业。
错过风口,不赚钱的生意,也注定难以普及。
或许趁着这样一次怀旧浪潮,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对罐头食品的误会,以及警惕那些主打健康、新鲜背后的新消费陷阱。
曾经黄桃罐头是“奢侈品”,是食品中的“爱马仕”,如今再说起黄桃罐头,则是一种怀念,更是对长辈们默默付出的后知后觉。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