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农谷荆门屈家岭打造现代农业示
2023/5/17 来源:不详白癜风医生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218/5941898.html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这里诞生了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现如今,这里是湖北省级战略“中国农谷”的核心区。
屈家岭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西北边沿、大洪山南麓。全区面积33.5万亩,其中包括耕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果园5万亩);总人口8万人。全区共有各类企业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省、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年初,屈家岭管理区正式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当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年3月,被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年3月,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荆门“中国农谷”的核心区。年4月20日,屈家岭遗址入列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荆门市是湖北农业生产的典型代表区。其人文、农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把荆门打造成“中国农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境内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5,多年历史。在这里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种、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年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张建华教授等首次提出了建设“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引起了湖北省委的重视。年,湖北荆门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屈家岭·中国农谷”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农业部审批。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屈家岭·中国农谷”项目,并高度重视其建设,要求按照“全省样板、全国一流”的标准,以“农”为魂、以“农”为形、以“农”为神,打造集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农谷”响亮品牌。
“十三五”时期,屈家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认真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专心专注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并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完成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熟悉湖北历史的人都知道,屈家岭管理区的前身是“湖北国营五三农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自身体制的落后,“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成为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一时间陷入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地位。进入新世纪后,为了促进国有农场尽快走出困境,促进农场社会和经济更好地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年“五三农场”正式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开始农场企业化改革。究竟过去那个落后的,带有浓厚时代印记的“五三农场”是如何蜕变成为远近知名的“中国农谷”?“农谷”中的屈家岭人民又是如何看待这个变化的呢?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屈家岭。
记者首先来到了“湖北荆门屈家岭7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基地。一下车,放眼望去,在一望无际的山脉中,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上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黑房子”,“那就是光伏发电板了吧,还真不少!”记者心里感叹道。待到走近,记者惊讶地发现在每片发电板下面还种有成片的橙黄色花朵和不同绿色的“植物”。而且在每排发电板之间,有不少头戴着安全帽,衣服、裤子沾满了泥的即像技术工人又像农民的人劳作其间。“为什么有花?怎么不是工程师在维护发电板?他们到更像是农民”记者正在纳闷,就看见一个头戴着安全帽,鞋上全是泥,脸色黝黑,笑起来一口白牙齿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经介绍,来人正是屈家岭心万家种养合作社的总经理罗全进。听过记者的疑惑后,罗经理笑着说“这些花和植物是我们合作杜种植的红花、柴胡、白芷及油牡丹等中草药,至于为什么种在太阳板下面,正是‘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特点。”原来,农光互补也称光伏农业,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与高科技大棚有机结合,在大棚的部分或全部向阳面上铺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达到既能发电,又能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与光伏发电需要的光同的波长不同,农光互补能够实现发电种植两不误。同时,又因为太阳能板还能阻隔部分紫外线,反射昆虫繁殖需要的蓝紫光,可有效减少蔬菜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是利用高新科技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原来如此,就是把原来组成大棚温室的塑料薄膜,换成了具有一定透光性的光伏发电板啊”记者这才恍然大悟。“不仅如此,和传统大棚相比,光伏大棚还有土地利用率高,使用寿命长,能经受暴雨、冰雹等恶劣气候条件,可省去每年换棚膜的大笔费用,恒温效果好,利润回报期更长等优点”,罗全进接着补充道,“更不用说,光伏大棚还能产生清洁能源,它发的点的电可并入国家电网出售,使传统大棚的产量和效益提高一倍以上。”
他说完后,随行的大唐太阳能产业荆门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屈家岭项目经理孙炳贵继续向记者介绍,公司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荆门市政府年引进的重大项目。作为省级示范基地,总投资25亿元,总规划50万千瓦,分五期开发和建设,具有“一地多用、立体开发、循环发展、多方共赢”的特点。屈家岭一期7万千瓦,总投资3.5亿元,已于年底建成,7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一次成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电力+农产品”的双重盈利。二期41万千瓦、三期31.5万千瓦项目占地亩,投资3.6亿元,也已于5月31日成功全容量并网发电。一期项目配套种植柴胡、红花、白芷及油牡丹等中草药。二、三期项目基于电站场地条件与当地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愿景,已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达成合作,配套种植中草药、弥猴桃等特色经济植物。四、五期30万千瓦项目目前已启动前期工作,计划于年全部建成投产。
在屈家岭不仅能见到富有巧思的光伏大棚,还能见到充满科技含量的智能大棚。记者的第二站,来到了由湖北农谷实业集团、中荆投资控股集团和武汉时创金禾农业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金伯利农场。如果说光伏大棚给人的感觉是别致而又新奇的话,眼前的连栋温室大棚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就见在农场内,一栋栋连栋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整齐,不断向远方延伸,一眼望不到头。接近4米高的大棚顶呈弧形一个接着一个,延绵近百米。农场内,一栋栋大棚顶就像一道道海浪在阳光下铺成开来,委实壮观。金伯利农场的负责人王继垚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里一个连栋温室大棚的面积可达2万多平方米,整个园区连栋温室大棚总占地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接着,记者进到大棚内,就见各种瓜果蔬菜分区、分块种植的整整齐齐,但是和光伏大棚截然相反的是,这里鲜少看见有人农作。记者不禁好奇地向王继垚打听工作人员都去哪了。王继垚得意地回答道:“我们的大棚前期种植不需要人工就能完成。”看见记者露出诧异的表情,王继垚接着向记者介绍,农场现在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种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这种技术能通过系统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中的水份和养份等数据,然后通过电脑算法对每一块区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养料配比,以求达到最佳的灌溉、施肥效果。最后再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把配比好的养料点对点的精准输送到植物根部,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现在农场引进是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设备和技术,能够实现全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管理。原则上一名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整个园区多亩连栋温室大棚自动化灌溉、施肥、生产过程监控管理。即大大地提高种植效率,还减少了资本投入。
王继垚继续向记者介绍农场的基本情况。农场于年10月正式开始建立,整个项目总投资1亿元,总占地面积.4亩,分两期建设;园区分东、西两区,配建连栋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育苗工厂、科研试验示范区、质检中心、培训中心等设施。管理区的目标就是要把这里建设成高标准的现代高效农业“五新”示范园区,即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拓展新模式、实现新目标。
现在新技术已经引进,接着农场计划针对市场需求,发挥武汉时创金禾农业科技公司在农业领域的资源优势,联合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院士自主研发新品种。同时,金伯利农场计划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后,再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田间管理培训和机械设备使用技术培训,预计每年可培养名以上农技水平含金量较高的农民,每个农民的年收入5—20万元。后期,公司将采取“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具体由金伯利农场提供专有种苗、农资和技术方案,并签订农产品回收协议。采用这种新模式后,农户每亩年利润可达12,元以上。最终农场计划在三年内带动周边区域大棚种植3,亩以上,年销售额超1亿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王继垚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结束了农光互补发电基地和金伯利农场,记者来到了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采访了管委会主任赵冬安。想请他谈谈,屈家岭在过去的10年间是如何一步步建成如今远近知名的“中国农谷”的。
赵冬安介绍说,自从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屈家岭·中国农谷”项目后,屈家岭就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认真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专心专注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
首先,管理区聚焦建设“产业之谷”,先后出台了《招商引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方案》、《主导产业招商地图及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并确立了“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企业、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十三五”期间,管理区建成了一批特色种养基地(比如黄桃、蔬菜等特色种养基地1万余亩),新增市级及以上示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家,建成了蔬菜、优质稻等4个千亩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同时,管理区引进培育了田野、宝得瑞、聚汇农业等70家企业,建成了田野农谷科技园、宝得瑞健康产业园、绿普旺水生蔬菜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年,管理区又新投产了一批企业,如东润科技二期、万吨智能冷库与农博城等,其中农博城已开业。签订了大唐二期、金伯利农场和晟大网络等13个合同,合同总金额超26亿元。成功落户了如华西能源公司(上市公司)重组安能生物电厂、煌上田(上市公司)鹿文化综合体与盛唐国际等一批项目。目前,管理区农业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8家、24家、9家,初步形成了以果蔬加工、鹿产品加工、健康食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达60亿元。管理区生态农产品加工业已集聚。建成生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9.3平方公里。同时,管理区还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并推广“中国农谷”品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品牌保护、推广、运用体系,并最终获得了年度中国品牌典范奖。目前“中国农谷”品牌估值超百亿元。不仅如此,年,以湖北农谷实业集团为主体打造的“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评“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学府奖—十佳品牌案例”。
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屈家岭管理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加速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业。“十三五”期间,管理区共投资3亿元,建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年,管理区再投资7,万元,加快建设“遗址公园”项目,并举办了屈家岭文化IP全球征集活动。同期,管理区先后共投资2亿余元实施了振兴大道、农谷大道绿化景观等一批配套项目,建成了“屈陶屈窑”、“梭墩乡村振兴示范点”等一批支撑项目,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农谷·屈家岭“Tao”文化节。
“十三五”期间,管理区聚焦建设“绿色之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稳企业、保发展。一是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投资1.8亿余元关停畜禽养殖场91家,整改提升非禁养区88家;投资2.53亿元,实施了汉北河、司马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完成河道疏挖清障28.6公里,加固堤防30.66公里,新建护岸9.45公里,新建堤防2.96公里,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结束了屈家岭十年淹三次的历史。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力。“十三五”期间,管理区累计投资5.3亿元开展生活污水、垃圾等系统治理,新建、改建农村户厕、公厕等各类厕所5,余座,建成屈家岭污水处理厂及3个污水处理站、个集中和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立了“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专业公司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营体系,基本实现厕所服务水平全提升、污水治理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农村人居环境全改善。三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了中国农谷核心区土壤保护示范区,新造林4万余亩,全区30个村(社区)已有17个获评为省级生态村,先后获评为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十佳特色田园综合体等,生态名片进一步擦亮。
管理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在体制上还完成了农场企业化改革。目前,“湖北国营五三农场”已全部改制为“湖北五三农场集团公司”,并已开始实质运营,全面负责租赁地的综合管理,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的融资合作。伴随农场企业化改革一同完成的是管理区的机构改革,将43个区直单位和部门精减为13个内设机构和16个事业单位,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为建成“清亲”的营商环境。管理区还积极深入开展机关干部“进企业、解困难、促发展”活动,帮企业排忧解难。年,因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遇到了困难。为此,管理区机关干部深入各企业找原因、想办法,积极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年,全年共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能等问题31个,落实减税降费资金1,万元。最终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41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复工复产,同时区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涨幅达到16.5%,为全市第一。
最后,“十三五”期间,管理区聚焦建设“创新之谷”,在保生产、促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首先,管理区投资1.2亿元建成中国农谷院士村,吸引进了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武汉轻工大学教授何东平等11名院士专家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华中农业大学、郑州果树研究所等8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蔬菜、黄桃等产业发展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硕博人才30余人,成功地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次,管理区内建立了一批农业科技基地:其中与武汉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合作建立了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华中水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等5个试验示范基地;依托湖北农谷畅响土壤修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创建土壤修复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成了市农科院中国农谷分院。同时,管理区还培育出了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先后有12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荆门屈家岭德和科技园有限公司获批市级企业科技孵化器,有大学生创业团队4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项;荆门市中谷智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农业创新平台“中谷智创”获得省级“星创天地”称号。单是年一年,就新增了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家,成功创建了省级“星创天地”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完成技术合同总成交额共计6,万元,登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4项。
“十三五”时期,经过屈家岭人民的不懈努力,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农谷更变得富有了,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之谷”。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5年以来,管理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每年统筹整合投入资金1亿元以上,完成户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发放特色产业奖补政资金、小额贷款等2,余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全部完成脱贫。二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管理区5年累计投入资金3,余万元支持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达1.49万余平方米,建成屈家岭实验小学等,顺利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居民医保统账结合;体育文化事业快速发展,9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广场,基层健身路径、农体工程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城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管理区5年投入近6亿元完成4,余户棚户区改造,争取项目资金3.4亿余元实施水利补短板工程,建成汉江饮水、自来水厂改造、千伏普云变电站等一批重点民生项目,累计争取交通资金1.84亿元用以提升和完善路网建设。
此外,赵冬安介绍到,“十四五”时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沿江高铁武荆段建设全面完成,这都将为屈家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今年作为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大、任务艰、责任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中国农谷建设为主线,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路径,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应用转化和推广、生态农产品加工、农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奋力加快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步伐,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周年。
今年,屈家岭继续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抓项目、优服务等各项工作,力争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年一季度,全区完成GDP4.55亿元,同比增长40.8%,全市排名第七。全区经济在平稳向好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同时,今年新入库项目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额过10亿元。(通讯员梁刚记者余惠玲)
本文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