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选派团埠子村第一书记刘伟一部老兵
2023/1/10 来源:不详市委办选派团埠子村第一书记刘伟:
一部“老兵新传”幸福一个村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担任第一书记,是我市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年来,广大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强班子,促发展,惠民生,成为我市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由市委办选派到兰山区半程镇团埠子村的第一书记刘伟就是其中一员。
早在年到市委农工办工作时,刘伟就与农民有了近距离接触。农民的勤劳和质朴,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服务“三农”的种子。年,他主动报名,成为我市首批第一书记;去年10月,他再次主动报名,与兰山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张大伟组成工作组,开启了一部服务农村的“老兵新传”。
“扶帮引”,育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拥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兵”,刘伟深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一个村庄的意义,而就在入村调研时,他发现了团埠子村的问题。
“村子依山傍水,却多年被吃水问题困扰;紧靠沂蒙北路和国道,发展却止步不前。所有问题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班子软弱涣散。”9月16日,刘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针对问题,工作组深入开展“四雁工程”建设,并结合村子实际,探索出一套“扶帮引”工作法。
“思想工作一旦做通,各方面的阻力都会大大减少,所以‘扶’的就是干部思想,要让他们想干事,争当乡村振兴‘领头雁’。”刘伟说。
在规范“三会一课”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工作组结合全市“3+1”理论武装体系建设,组织“第一书记讲党课”等理论学习,重塑党员理想信念和先锋意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所有党员轮流上台发言,鼓励党员主动思考、主动担当;组织党员干部到周边优秀村居参观学习,谈认识、找差距、学方法,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此外,工作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家访,逐一来到村干部家中,与他们及其家人促膝长谈,询问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情况,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做到及时了解村干部思想动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帮’,就是帮助村干部提升本领,让他们能干事;‘引’,就是在和班子搞好关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村干部着眼长远,坚持适合本村的发展方向,持续保持会干事的状态。”刘伟介绍,他们在班子团结、提升组织力和致富能力等多个方面着手,组织村干部进行学习和培训,不断增强干部服务群众能力和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目前,该村已建成五星级党支部。
因地制宜上项目开启增收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团埠子村是个农业村,村民以种植黄桃和外出打工为主,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费。第一书记工作组到村时,村集体负债75万元。
为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工作组首先通过党组织领办,成立蜜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多户加入。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种植,提供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预计年底可为集体增收30万元。
“村里常年种桃,却一直没有仓库储存。到了收获期,因为怕烂在手里,村民只能忍痛低价出售。”刘伟说,工作组通过项目招引,建设致富车间,对桃子进行清洗、切核、包装等初步加工,解决40多名本村妇女就业。目前正在建造一座恒温库,建成后不但可以满足本村需求,还能对外提供仓储服务,每年增加约5万元的集体收入。
团埠子村紧靠玫瑰湖。采访当天,记者走过湖畔一处湿地,这里凉风习习,芦苇丛生,不时有水鸟嬉戏。“我们正在这儿打造一处露营基地,发展旅游。”刘伟边走边介绍。
此外,工作组着眼村里闲置的30多亩土地,引进旱稻种植项目,打造七彩旱稻种植园,预计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在村前建成30亩蜜桃采摘园,修建多米环形水渠;实施弱电下地项目,自行改造弱电管道,租赁给移动、联通、电信公司,预计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
网格化+志愿者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发展集体、服务群众,不能只依靠村干部,需要把所有党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刘伟说。
入村后,他们结合村情,探索实施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名村干部任网格长,网格内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网格员,共同负责网格综合管理,实现“支部建在网格上”。
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名村干部的手机响起,是村里一名孤寡老人打来的。处理完毕,他解释说:“我们村有12名孤寡老人,第一书记给他们配了呼叫器,连到我们几个网格长的手机上,有事随时呼叫,一按键就接通。”
网格化管理,大大提升了基层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家经常针对基层管理和服务交流心得、总结经验,还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出一套“三字经版”的“村规民约”,既朗朗上口,又简便实用。文明的村风,正在全村铺展开来。
同时,工作组在村里建立党组织领办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关爱青少年和老人、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村民做核酸检测需要到镇上,我们今年为村里申请设置了一个检测点,就在村里的小广场。”刘伟说,每当组织全员检测时,志愿者们天不亮就起床,到现场维持秩序、协助扫码,直到当天最后一名群众完成检测才回家休息。此外,工作组还组织制作了防控宣传视频,在广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
增色美丽乡村笑容在乡亲脸上绽放
“基础设施上不去,乡村振兴也就无从谈起。”刘伟说。
团埠子村有户、名村民,多年来饮水全靠一口3米多深的机井。工作组入村后得知,井内的水被专家鉴定为地表水,不宜直接饮用。村民没有办法,家家购买净水器。
群众的所期所盼,就是第一书记的工作所向。打井,成为工作组入村后打响的服务群众“第一枪”。他们协调资金,聘请专业施工队,于去年11月为村里打下一口深水井,并安装了一套价值15万元的饮水净化设备。启用当天,望着汩汩而出的清水,村民们喜出望外,排着队来打水,不断向工作组竖着大拇指。村民戴永柱说:“俺盼了多少年,终于喝上放心水了!”
小小一口井,不仅为驻村工作开了个好头,更撬开了团埠子村党员群众对工作组的“信任密码”。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村子,积极反映问题。其中,村子通往国道必经的一座小桥引起了工作组注意。
“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了危桥,而且每到雨季,河水经常漫过桥面,非常危险。”刘伟说。为改善群众出行,他们争取资金20万元对桥进行了改造。如今这座桥宽阔又安全,过路的村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行走在团埠子村,靓丽的景观树矗立在道路两旁,涓涓清流冲洗着青翠的河堤,美丽的村容村貌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申请了价值5万元的绿化苗木,对河道进行了清淤固堤,修缮了村里的道路,为团埠小学食堂购置套桌椅,改善师生就餐条件。”刘伟说,工作组要把每一件实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幸福的笑容时时绽放在群众脸上。
临报融媒记者石明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