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前红土地的告白丨炎陵誓言无声耀初
2022/11/17 来源:不详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05:16
“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6月21日清晨7点半,推开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毛泽东同志主持连队建党旧址厚重的木门,我们仿佛听到了90多年前那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言。
年10月15日夜,叶家祠阁楼上的那盏油灯,犹如黑夜中一颗明亮的星,照亮了领誓人毛泽东和陈士榘、赖毅、李恒、欧阳健、鄢辉、刘炎6个年轻人的脸庞,也照亮了革命的道路。那夜,人民军队第一个连队党支部诞生。此后,工农革命军各个连队的党支部逐步建立起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为薇黄晗
通讯员张和生贺大瑀
井冈西麓,罗霄深处,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燃起。
湖南炎陵县(时称酃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多年前,红军在此书写大量标语,唤起工农,激励军民,开展革命斗争。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这是当年红军用当地客家话,写在酃县十都镇晓东村一户农家的标语。
这标语,是旗帜,更是号角;是宣言,更是誓言。
洣水潺潺,生生不息。
从浴血奋战,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炎陵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在“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指引下,为老百姓“饭吃衣穿屋住”的初心,始终炽热滚烫。
一颗黄桃
夏至时节,丰收在望的喜悦在炎陵的崇山峻岭间弥漫。硕果压枝的黄桃树,或成片铺满山岗,或三两株种在屋前。
6月24日一早,炎陵县黄桃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炎陵黄桃产业协会秘书长谭忠诚,匆匆赶往下村乡坳头村,“肖桂平家的桃子让野猪给拱了。”
(6月26日,炎陵县大塘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阳建平在黄桃基地观察果实生长情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摄)
记者紧随行至村口,一行宣传语熠熠生辉:炎陵黄桃,桃醉天下。
“这句宣传语,把炎陵黄桃的名声打响了。”谭忠诚边走边说,这条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精准扶贫公益宣传语,是时任县委书记黄诗燕琢磨出来的。
11年前的一个夏日,谭忠诚随同黄诗燕到霞阳镇山垅村走访。看到村民陈远高家有棵黄桃树,年产多公斤,收益六七千元,黄诗燕感叹:“这么好的桃子,为什么不推广出去?”
“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这不是绿色发展。”多次走访调研后,黄诗燕要求当地干部坚定信心,也对桃农立下誓言,“我们要靠一颗好桃子,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一诺千钧。几年间,从制定黄桃发展奖补政策,到推广先进技术;从支持电商销售,到推动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诗燕成了炎陵黄桃的头号推销员。
“眼看黄桃又要丰收了,他却看不到了。”回忆起老书记,谭忠诚湿了眼眶。
年11月,黄诗燕倒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说话间,肖桂平家的20亩黄桃基地到了。此时,他家的黄桃都住进了“纸屋子”,不出一个月,它们将长成半斤左右的“黄胖子”。“能脱贫致富,搭帮‘黄桃书记’。”肖桂平口中的“黄桃书记”就是黄诗燕。
谭忠诚从黄桃林中钻了出来,朝肖桂平挥挥手说:“还好,被野猪偷袭的范围不大。”说着,他马上和村干部联系,“听说下村乡党员干部组建了黄桃‘夜护队’,咱也试试?”
“行,今晚就开锣!”电话那头,爽朗应允。
难题解决了,肖桂平长舒了一口气。
这些年,和肖桂平一样靠种植黄桃稳定脱贫的村民,占了炎陵县贫困人口的六成。县里黄桃种植面积从亩扩大到9.6万亩,综合产值达到26.3亿元,惠及6万多名群众。
又是一年丰收季。7月25日,年炎陵黄桃大会如约在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举行,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变身“带货达人”,为黄桃“代言”:“全县的‘黄桃干部’正传承黄诗燕同志的脱贫攻坚精神,接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
10年来,炎陵县投身黄桃产业的党员干部达8万人次。一颗颗黄桃,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越走越近。
一片山丘
6月24日,即将卸任的炎陵县九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明辉,想回到炎陵的工业大本营——县经信局原办公楼去看看。
走进这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红砖房,黄明辉感慨良多:“房顶、办公桌都是裂开的,整个办公楼只有一台空调,可没人敢开,一开整栋楼嗡嗡作响。”
“不发展工业,炎陵就没有出路。”年,只有几家小厂的炎陵,举全县之力创办了九龙工业园。年,炎陵县委、县政府大胆决策,决心再造一个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
全新的梦想,就从这栋条件极为简陋的老楼起航。黄明辉左手比出一个“五”:“县里财政薄弱,拨了5万元作为我们的工作经费。一年多时间,我们筹到了多万元建设资金。”
(6月24日,青山绿水环绕的炎陵县水口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新国摄)
如今,拥有家规模以上企业的炎陵,走出了一条生态工业发展新路。
生态工业,以“天上不冒烟、空中无异味、地下不流污水”为标准。一次,一位广东老板计划在炎陵投资兴办一个废铜冶炼回收项目,并承诺年缴税收万元以上。考虑到环保因素,炎陵硬是对这个项目“忍痛割爱”。
走进炎陵县娜妹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一条黄桃果汁自动化生产线在眼前敞亮起来。企业负责人刘丽娜介绍:“这条生产线让炎陵有了完整的黄桃产业链,实现了本地黄桃深加工的梦想。”
驱车来到依山而建的炎陵县中小企业创业园。黄明辉把记者径直带到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在一楼大厅产品展览区,董事长袁美和如数家珍般介绍起企业生产的高精数控刀具:“这是新材料产业链中的高端产品。”
年12月10日,欧科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株洲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也是全国贫困县中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我们调研过很多地方,炎陵的营商环境最适合欧科亿发展需要。”袁美和聊起了前不久的一次体验。企业正值二期工程竣工,县里组建专班量身服务,“从取得验收合格证明、竣工验收备案表,到领取不动产权证只用了2天半时间”。
袁美和感慨,炎陵能引来20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与企业“走近、走亲、走实”的服务意识。
登上中小企业创业园最高处,远眺青山苍翠,黄明辉和袁美和讨论起未来炎陵工业发展方向。
坚持“生态工业”理念,守护绿水青山!这是炎陵县委、县政府对炎陵百姓许下的庄严承诺。
夕阳西下,一群骑共享单车的工人疾驰而过,散落一串歌声: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
两人相视而笑。歌词钻进了黄明辉心里:“如今,工业对炎陵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7%,咱白头也值了!”
一脉相承
“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
这句标语,如今已成为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以下简称“红标馆”)的“镇馆之宝”。
(6月24日,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刘香耀摄)
90多年前,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炎陵播撒革命火种。这段红色记忆,炎陵人保留了一种特定的历史符号——红军标语。
年,作为全国首家集中保护和展示红军标语的专题博物馆,红标馆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条宣传标语,见证了那段风雷激荡的峥嵘岁月。
炎陵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钟定军和我们分享了不少红标馆建设的动人故事——
许多炎陵百姓一家几代宁居陋室也不拆屋重建,主动向文物保护部门提供家中标语线索,自愿配合标语揭取工作;
红标馆地块处于县城黄金地段,不管多少开发商看中,县里一直为红标馆留着;
建馆差钱,省市县三级“凑米下锅”;
建馆时需征拆一些单位用地,没有一家单位一位职工反对;
老同志刘少云年近七旬,每天到馆里帮忙整理史料;
……
人们不禁发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么多人有如此相同的默契?
钟定军把我们带到“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饭吃衣穿屋住的党”标语前,“守护好标语,就守住了共产党带给老百姓的希望。”
“工农革命军,纪律最严明,爱护老百姓,保护小商人。”采访快结束时,红标馆讲解员陈思琪领着一位老者走进红标馆,两人合唱的《红军纪律歌》,悠扬动听。
从年在此担任讲解员开始,陈思琪每场讲解都以这首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开场。
作为经典传唱人,陈思琪特别感谢站在她身旁的老者、炎陵县文联原副主席尹秉华。
60多年来,尹秉华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收集苏区歌谣、客家山歌余首,改编创作歌曲余首。
伴着朗朗歌声,我们仿佛回到了星火燎原的年代。中国革命史上五个“第一”在炎陵诞生——
第一次实践“支部建在连上”,第一次决计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次给部队集中上政治课,第一次插牌分田,“朱毛”第一次会面。
90多年来,炎陵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守护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的初心,始终如一。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成为红色故事宣讲人;条标语通过音频、视频走向了“云端”;红色党课被搬进剧院,为更多党员和群众带来声光电的震撼……
“迈入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炎陵县委书记尹朝晖坚定地说,红军标语及其蕴含的精神,深深浸润在炎陵县名党员的血脉之中,也将代代传承下去。
这场红色“穿越”,够劲儿!
孙基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三学生)
作为毛泽东主席家乡人、校友,炎陵之行对我来说非常奇妙。我从毛主席的“求学时代”穿越到了他的“创业时代”。
毛主席在“求学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身体基础、思想基础,到了“创业时代”,他将以往所学付诸实践,水口连队建党正是对“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的生动实践。
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的讲解员,炎陵之行,让我感受到炎陵人传承红色文化的守正创新。
我能背诵近2万字的讲解词,到了炎陵才知道,有时候,讲解用歌声比口述更加触动人心;我给0多名孩子讲过党史故事,到了炎陵才知道,党课也可以做得很酷炫,甚至可以像话剧一样搬上舞台。
作为一名将来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我更从一个个炎陵党员干部身上,汲取到坚定初心的“劲儿”。
“为脱贫而来,为脱贫而去”的“黄桃书记”黄诗燕,带领炎陵成功脱贫,自己却倒在了脱贫一线;
扎根乡村的教师马安健,50多年默默奉献,把大山深处的鲁坑复式小学办成了“最美村小”,让适龄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为了传承红歌,60多年来,尹秉华跑遍炎陵的山山水水,访问近千位老红军、老民间歌手,收集苏区歌谣、客家山歌余首。
……
还有一年,我即将毕业。我决意向所有扎根大地的人们学习,用自己所学回报乡村,把知识、快乐带给大山里的孩子。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