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鄂皖交界口子镇谋划更名毕昇镇,誓
2023/1/8 来源:不详01:55
有一介布衣叫“毕昇”。他穷尽一生、刻苦专研,出自其手的活字印刷术,向我们阐述何为巨匠精神,何为创新精神。
有一种精神叫“大寨”。战天斗地的激情和经年累月的成果,向我们深刻解读出何为开拓精神,何为苦干与奉献精神。
有一个美丽传说叫“四支蜡烛照金盘”。它取材于一方土地的神奇,并将一幅神奇瑰丽的山水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
穿越历史,回到现实。鄂皖交界的“口子镇”——湖北英山县草盘地镇就是这三个“一”的载体。
8月12日,英山县草盘地镇党委书记刘良接受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全镇干群将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农、文、旅”三足并行,全力推进“一心两镇三区”规划实施,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誓将毕昇故里“草盘地”打造成令人倾慕的“金盘地”、鄂皖边界的璀璨明珠。
一年四季皆有景,四支蜡烛照金盘
草盘地原名“草棚地”,地处英山县北,鄂皖两省交界大别山南麓,自古以来,就是鄂皖两省农副土特产的集散地,属于典型的边贸口子镇。
历史上,草盘地是一条重要的茶盐商道,过往商贾沿着东河河谷北上安徽霍山县、东往安徽岳西县,一路风尘滚滚。当地百姓沿路搭上草棚子,卖茶、开店,忙得不亦乐乎。放眼望去,山谷中草棚连成片,蔚为壮观,“草棚地”也由此得名。
来到草盘地,最显眼的莫过于有着“大别山明珠”之称的红花水库。站在大坝上,望着碧波万顷的湖面,刘良笑道:“别问我红花水库的水域有多大,58公里环湖公路就是她的周长。”
碧波浩渺,宛如明镜。草盘地镇供图
从大坝向下远眺,美丽的东河在群山的怀抱中千回百转,63公里的旅程中,她串起一路风景,在英山县城所在地温泉镇与西河相逢,汇入白莲河。
举目四望,诸峰林立,一片葱绿的山顶是湛蓝的天、洁白的云。篓子石、鲤鱼尖、光尖、玉皇尖便是传说中的“四支蜡烛”,千年万载,它们日夜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河谷。烛光之下,草盘地宛如金盘,祥和安静。
“四支蜡烛”身上都是传奇与故事,尤其是海拔米的篓子石。高山之巅,两座神来之石,悬空兀立,酷似一对竹篓,竹篓间恰好立一“仙人”,留下了“仙人挑担篓子石”的传说,篓子石被誉为“英山八景”之一。
论“个子”,篓子石并不算高,传说山顶有千年鲤鱼存活的鲤鱼尖,海拔米,玉皇尖的海拔更是高达.8米。夏天在草盘地,相比山下,凉快不止一点点。位于水库旁的望星居民宿连日爆满,足能看出草盘地是城里人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炎炎夏日,激情漂流。草盘地镇供图
“春看山花烂漫,夏来赏果纳凉,秋来叶红稻黄,冬看素裹银妆。”刘良说,草盘地一年四季有景,没有错来的,只有错过的。看到一大群来自武汉的游客钻进伍桂墩村黄桃基地,确信此言非虚。
活字印刷传千古,大寨精神照古今
除了红花水库,“毕昇”与“大寨”无疑是刻在草盘地人民骨子里的两种文化血脉。
然而,说起毕昇,中间还有一段离奇的小故事。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惠及全世界。但历史对其发明者的记载却只有《梦溪笔谈》中“布衣毕昇”四个字,其生平籍贯扑朔迷离,无人知晓。直到上世纪末,一位细心的乡村通讯干事“不小心”解开了千年之谜。
毕昇文化,立镇之本。草盘地镇供图
年7月的一天,英山县草盘镇通讯干事黄尚文路过该镇伍桂墩村,在睡狮山东边一田缺中,见一块石板横于田缺外的水洼中,仔细辨认石板上有“神主毕昇”等字样。后经相关专家实地考证,这是一块墓碑,上述“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
考古专家还发现墓碑出土地附近至今存有毕家坳、毕家铺、毕家畈等地名。年4月,又一个令人喜出望外的消息传来,在距离墓碑发现地九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宋代古墓,古墓的主人正是毕昇墓碑上所写的“孙男”毕文忠。
至此,可以确定,黄尚文发现的这块墓碑的主人,就是“布衣毕昇”。草盘地毫无争议地成为毕昇故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摇篮。
如今,每天都有游客造访毕昇的老家伍桂墩村,在村委会陈列馆中,游客们安静地坐在古老的木凳上,任时光倒流千年,小心翼翼地体验一把活字印刷,感受着一介布衣的伟大发明。
而在该镇岩河岭村,至今“健在”的雄伟石岸、美丽的水库梯田,还有村部大屏中播放的、时隔数十年的旧“新闻”,又把我们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山多田地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条件,岩河岭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以愚公移山的意志,肩挑背驮,开山劈石,在山沟沟里硬生生建成了一座水库、垦出了亩大寨田。
群山环抱,风光迤逦。草盘地镇供图
今年90多岁的杜玉兰是当年的妇女队长,只要提起那段峥嵘岁月,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记忆犹新,“万块石头一条岸,万担泥土一亩田”,便是当时岩河岭人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上十年里,岩河岭人搬走13个山头,建起多条石岸,兴修渠道13条,昔日穷山沟变成了丰衣足食的“金盘地”。
“‘毕昇’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大寨’写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我们立镇之魂、强镇之本。”刘良说,该镇把毕昇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岩河岭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大寨精神视为宝贵财富,全面掀起毕昇新镇建设热潮,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旮旯里兴闹市,草盘地上换新颜
新中国诞生后,以“四支蜡烛照金盘”之传说,草棚地更名为“草盘地”,步入新时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草盘地公社因辖内的岩河岭大队而闻名全国。那时候有句口号是“远学大寨,近学岩河岭”,岩河岭一直都是湖北省农业学大寨的标杆。
敢为人先,前赴后继。草盘地镇供图
大寨精神赋予草盘人顽强的斗志与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度更名,草盘地区变成了草盘地镇,随之而来的是,乡镇企业飞速发展,红红火火……草盘地又一次走在前列。山旮旯变成了闹市,有“鄂皖边界上的小汉口”之称,成了当时英山县乃至黄冈地区大办工业企业的楷模。
然而,当时代的潮水退去,由于交通闭塞等诸多因素,“躲在深闺”的草盘地只能以打工经济为支撑,沉默在大山之中。如何冲出重围、重铸辉煌?这个问题在年过路滩乡(槐树坪村、王家湾村)并入草盘地镇后,显得尤为突出。
“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发展。”刘良介绍,在精准扶贫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全面实施的征途中,该镇一边通过修路、塆落整治等全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边采用“一主引领,多元支撑”的策略促进产业发展,甩掉“穷帽子”。
美丽乡村,打卡圣地。草盘地镇供图
如今的草盘镇农村公路到村组,升级后黝黑的省道穿镇而过,新修的张草线连起吴家山、桃花冲两个4A级景区,南来北往的游客穿行其中。一处处干净整洁、配套设施完备的乡村变成了万千游客路途中的景点、落脚地。
如今的草盘地,以“红天麻”引领,“苍术、茯苓、黄精”等多元支撑的中草药产业正如日中天。每亩产值过10万,全镇亩的种植规模,光红天麻一项就让乡亲们赚得眉开眼笑。
湖北英草堂药业公司加工的红天麻对接同仁堂,销往广州、安徽亳州,这个昔日12户农户组成的合作社已经变成了带动周边千余农户的规上公司,下一步,该公司计划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向康养领域发展。
道地药材,利民富民。草盘地镇供图
在岩河岭村,大寨田种出的红灯笼辣椒腌制成坛,发往外地,鲜红的辣椒让人想起那火红的年代。一旁的刘良说:“全镇2.3万人,去年光设在镇上的两家银行存款就达8.7亿元,这还不算草盘人在县城和外地的存款。”
富起来了的草盘地重回辉煌时代,“草盘经验”又一次次被广为传播。美丽乡村建设中,“本子专家拿,点子群众出,材料就地取,人才本地用”的行动方针被市县两级推广;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工作思路成为焦点。
群众富了,生活更好了。该镇第一个在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群众办事实现“一门办理,一次办成”;高标准打造的综治中心,让村民“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草盘地镇成了持续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刑事案件的“四无”平安幸福镇。
锚定近远期规划,打造发展新样板
谈及草盘地的明天,刘良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他说,全镇上下将凝心聚力,逐步实现近期目标与远期规划。
刘良心中的远期规划是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一心两镇三区”建设,继续走在前面。
所谓“一心”,便是坚持一心引领,全力打造大别山腹地旅游服务中心。依托自然禀赋和交通枢纽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大文旅、大康养道路,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做实“一线穿五珠(连接桃花冲、四季花海、吴家山、占河漂流、天马寨—篓子石5个景区)”,打造大别山腹地旅游服务中心。
“沃野千里”,美不胜收。草盘地镇供图
谈到“两镇”,刘良说,就是抓实毕昇文化保护与开发,逐步建设岩河岭大寨文化体验园,同时,持续推动以红天麻、苍术为代表的本土优势农特产品实现产业化,把草盘地打造成“文化强镇、产业强镇”。
“三区”,就是要全力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区、文农旅融合先行区和乡村治理样板区,三区协同。
草盘地和刘良的远期规划正在稳步推进,而他“五个一”的近期目标已经走在了路上,很快也将会成为现实。
“建一园”,指的是毕昇纪念园的建设。据悉,该园一期投资万元,占地90余亩。凭借着“草盘速度”,10天完成拆迁和土地收储,目前正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
刘良透露,英山县计划明年举办首届毕昇文化节,该园将在明年3月底前完工。届时,新建的毕昇文化陈列馆、毕昇文化研学教育中心、活字印刷体验中心等将成为文化节上的一大看点。
毕昇纪念园,草盘新地标。草盘地镇供图
“我们还要‘夺一牌’,‘更一名’,目前正在按照相关规定逐级申请。”刘良所说的夺牌更名,就要让草盘地镇夺取“中国红天麻”之乡的金字招牌,争取将“草盘地镇”更名为“毕昇镇”。
至于另外两个“一”——美一片,整一街,就是要沿白(马)小(岐山)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把镇区打造成鄂皖交界的毕昇文化特色小镇。
说起未来,刘良的眼中充满力量和希望:“再过五年,草盘地镇产业更旺,环境更美,交通更便利,群众更幸福,她将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新样板,成为鄂皖边界上一颗璀璨明珠。”
策划:郑光文、童壁、王焱尧
执行:胡安仁、吴滕钰、李海蓝、胡畅
采写:胡小军、付志林、阮琼
视频:阮琼、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