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书记的23年强村路记太仓市
2023/3/18 来源:不详8月下旬,翠冠梨批量上市,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一片繁忙。果农摘下翠冠梨,运至仓库,去袋、修剪、分拣、打包、称重、装箱……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这样热闹的场景,不只在8月。在电站村,一整年都是丰收年。三四月的草莓,五六月的枇杷、蓝莓、西瓜,七八月的黄桃、葡萄、香瓜、翠冠梨,9月的火龙果,10月到来年3月的芋艿……每一种农产品,都是电站生态园土生土长的。
王义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电站村做了23年村书记的王义平,深刻懂得农村工作只有辛勤耕耘才能“瓜熟蒂落”。年,时任新毛镇外经办主任的王义平接到组织任务,赴电站村兼任党委书记。当时,电站村基础设施差——电路落后,村民的家用电器常常跳闸;水管老化,生活用水不畅;村办企业管理不善、失地农民征地补偿迟迟不到位。
上任后,王义平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排摸情况,了解村民诉求,每天走访到晚上八九点,一干就是一个月。
安抚情绪只能治标,如何才能治本?王义平大胆革新,将粉丝厂、扬声器厂等濒临倒闭的村办企业转制。当时集体企业转制还处在探索期,村民和企业负责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王义平锲而不舍地开导大家,带领他们到转制成功的企业参观学习。后来,他采取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方式,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和发展。
在王义平的努力下,多家村办企业成功转制,盘活资金数十万。获得的收益先补偿给失地农民,再进行道路拓宽、铺水泥路、改善电路和水管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没有转制经验和先例,是什么让王义平如此果敢而坚持?他的回答就两个字:当兵。
上世纪70年代末,王义平到兰州军区后勤部服役。“我们的驻地四周都是高山,一天只有4个小时有阳光。入夜,山里不时传来狼叫声。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历经3年淬炼,以后遇到困难都不怕了。”回忆起自己40多年前的当兵经历,王义平语气平稳,但眼神无比坚定。
凭借在部队锻炼出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在镇外经办的招商经验,王义平建设、招商一肩挑,在电站村创办了太仓首个村级工业区。“虽然以前在镇里负责过招商引资,但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能‘一股脑’全引进来,还要看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等。”他说。
工业区建成后,眼光独到的王义平又决定发展林果基地产业,在太仓开设首家村级农业生态园,创办农产品产销、田园劳务、水产等专业合作社,做大做优林果产业。
从年规划至今,在王义平的带领下,电站村累计投入1.8亿元,全村亩土地全部流转,建成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电站生态园。指着咖啡书屋外一片临水民宿木屋,他踌躇满志地说,未来要让乡村生活成为新时尚和“烟火气”的“打卡地”,让游客在这里既慢得下来,又留得住。
如今,走在电站村,目光所及皆是风景。乡村漫市集、乡村梦工厂、乡村百老汇初具雏形,电商直播、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如火如荼,夜间经济、会务经济、文旅融合风生水起。数据显示,去年电站村游客接待量28万人次,村集体资产2亿多元,村级可支配收入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2万元。
今年初,已到退休年龄的王义平再次当选电站村党委书记,并被选为村委会主任。61岁的他仍然带领干群奔跑在电站村,他说:“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会继续奋斗在岗位上,让电站村更强大,让村民更富足。”
记者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