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五台街道这些做法入选西安市第二批乡
2023/5/17 来源:不详开篇语
在庆祝建党周年之际,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市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去年发布“西安市首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基础上,盘点全市“三农”工作的新经验新亮点,推出“西安市第二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持续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书写西安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第二批案例的选编,遵循中央政策的重要指引方向,涵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领域多个方面。在农业稳生产及产业发展上,突出结合实际,宜耕则耕、宜旅则旅,以及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特别是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农业景区地打造,推动农田景观化和农旅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价值的溢值。在乡村建设行动上,突出实用性功能为先,注重群众的发动与参与,突出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注意建立系统机制、长效机制。在乡村治理方面,注意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结合及人才地培训培养,特别是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加重着力,破解多年沉淀的遗留问题,清理问题合同、问题协议,为乡村减负,促进乡村发展轻装前行。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任重道远,前进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多重复杂的各类问题。我们一方面大胆改革和推进,结合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实际,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注意政策的延续性及社会稳定因素,坚持底线原则,坚守公有制基础和耕地红线,维护农民利益。我们发布的第二批案例具有典型的引领和借鉴意义,但是也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不断对标指导,力促提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西安“抓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已经进入快车道。我们将立足西安的城市定位和使命,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坚定前行,做出西安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西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年7月长安区五台街道“规划引领+农田景区+乡村治理”促三生融合发展案例
长安区五台街道地处秦岭北麓,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82个村民小组、1.45万人,党员名,全域属秦岭生态保护区范围。近年来,五台街道以花园乡村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长效治理为目标,坚持共同缔造,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让村庄变景区,民居变民宿,带动村集体经济有收益、群众有收入。
一、执规划之笔,绘美丽蓝图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需要执好乡村规划之笔。五台街道坚持整体统筹、科学规划,综合考量各村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预留村庄产业发展空间,注重传统文化古村民居保护与发展,打造了一批饱含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一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村庄情况,坚持开门搞规划,邀请专家团队,倾听农民心声,征求乡贤能人意见,为各村量身定制村庄建设、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业等系列规划,形成指导村庄各项建设的依据图。二是挖掘特色。保持乡村独特风貌,保留村口的老树、院前的碾盘、村尾的小庙,充分挖掘特色,让老建筑修旧如旧,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决杜绝“千村一面”“大拆大建”。三是点石成金。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一批昔日平凡无奇的小村庄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打卡地。西尧村利用山势自然坡道,让自然风光延伸到家前屋后,修建风车、电话亭、花架、拱门窗廊、三角屋顶,以秦岭自然山石为背景,充满异域风情的特色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成为省市媒体眼中的“欧洲小镇”,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打卡。建成“三河一山”绿道,让乡村更加宜居宜游。二、扮优美环境,寄乡情乡愁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五台街道坚持治山、治水、治村一体推进,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全面动员。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等突出短板,统筹整合资源,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调动农民主体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提升了设施建管水平和利用效率。二是全面整治。通过守山护林、铺设污水管网、实施村庄绿化,实现“乡村美”的华丽转变。完成5个村污水管网铺设,建成沿山7个村供水工程,建成“五化”道路6条,村庄绿化率达45%以上。三是全域提升。从城镇功能完善、重点项目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突破等方面入手,全域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提升,实现村民开门能见青山、碧水、蓝天的自然风光,出行能体验道路畅通、环境清洁、致富有道的宜居幸福家园。年五台街道被确定为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市级重点镇;成功创建2A级旅游景区4个。四是长效治理。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强化村民自治、落实管护经费等手段,避免农村环境“边整治边反弹”“先治理后反弹”的怪圈,实现“乡村美”变“持久美”。创新推行“街长制”,落实村干部包街、党员联户、监督员分区、保洁员分段、群众参与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探索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投入预算60万元,建立积分兑换超市,完善积分制礼品兑换和整治成效评比奖励机制,以奖励激励确保农村人居环境长治长效。
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告别“垃圾围村”,还原绿色乡村。三、育文明乡风,铸振兴之魂五台街道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积极开展多样文明实践品牌活动,让老百姓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擦亮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依托辖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示范所和实践站,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五台巾帼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女干部、女党员“巾帼力量”,带动党员干部积极服务抗疫一线。二是提升乡村“文明印象”。发动能工巧匠、乡贤积极参与,打造融合特色文化景观、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史馆、村史广场6处;搞活“墙头文化”,打造出接地气的“文明礼仪墙”“道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总计平方米,如今,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将文明传递到农村各个角落。三是文化进村寓教于乐。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科技之春、法治宣传等主题文化活动和惠民演出,举办大美秦岭、“中国年·看西安”等文明实践品牌活动,让群众在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中提升政策知晓率、增长劳动技能。近年来,先后创建“省级妇女儿童之家示范点”3个,西尧村荣获全市“美丽庭院”示范村。建设“五化”道路,将通村路打造成“民生路”、“景观路”、“致富路”。四、守绿水青山,享美丽经济五台街道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好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延伸绿色空间,初步形成“康养+种养+体验+旅游”全产业链,让乡村“生态美”变成了群众“收入美”。一是培育新业态。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企业投资等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培育发展精品民宿、艺术工作室,传承手工技艺,吸引市民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将游客变“投资人”、乡村小院变创业基地。累计培育全市十佳民宿2户,带动发展温泉水疗9户、居家养老6户、特色餐饮7户。以艺术交流、手工制作为代表的星火村,培育发展手工制琴、传统陶艺、国画油画、特色茶艺等新业态10户。二是发展新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农耕体验、认养农业,养殖中华蜂余箱,种植大棚草莓、大田西瓜、精品黄桃、药用牡丹等余亩,种植铁皮石斛、羊肚菌、高山油菜亩,建成认养农业田园30亩。三是壮大新经济。通过文旅引领、产业带动、农业做优,带动各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收益,年收入50万以上的村1个、30万以上的村3个,涌现出了一批集体经济全面发展、群众多渠道增收的“明星村”。
探索多种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守护绿色生态底色。五、育乡土人才,促内生发展为了打造一支人才发展结构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相适配的人才队伍,五台街道围绕基层推动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需求,多措并举储备人才,为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一是头雁引领群雁飞。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建设,高质量完成辖区11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举产生“两委”班子成员67人,全部实现“一肩挑”。石砭峪新村、留村荣获陕西省第二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二是年轻干部能力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选派乡村振兴书记10名,组建50人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年轻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本领不断提升。三是本土专家作用显。大力发掘和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土郎中”“田秀才”,培养造就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向质量型、技能型、经营型转变,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美丽乡村更宜居,青山绿水寄乡愁。五台街道依靠好山好水,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也将依托青山绿水,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共享共建美丽家园,书写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长安区石砭峪新村“规划植产业、治理育新机”乡村振兴案例
长安区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是移民搬迁村。搬迁后的新址,必然耕地紧张,让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是决定搬迁工作成败的关键。因为新村位于秦岭北麓,有天然的旅游资源,所以在编制搬迁规划之时,就将农旅业态植入新村建设。家家户户,栋栋洋楼,决定了搬迁即成就乡村旅游业态的特质。新村凭借好资源,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集中发力,不断夯实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几年持续努力,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从搬迁新村、花园乡村到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跃升,奋力打造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典范、乡村振兴新示范。
一、基本情况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和西安市水源地石砭峪水库的用水安全,年,石砭峪新村启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于年建设完成后正式进行搬迁,对原石砭峪山区7个自然村(四岔村、关庙村、青岔村、小马杓村、罗汉坪村、大瓢村、老龙桥村)进行集中安置,新村共26个村民小组、户、人,党员86名,新村占地亩。新村规划统一,房屋错落有致,整体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功能设施完备,配套建设了党建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医疗卫生室、健身活动广场、文化礼堂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生活服务设施,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村容村貌,极大提高和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就医、上学等条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一)多业融合,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一产强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优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实施市级产业扶贫“十百千万”项目,探索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做强以中蜂养殖、油菜、羊肚菌、铁皮石斛种植为代表的一产。发展中华蜂养殖户余箱,种植铁皮石斛平方米6丛,建成羊肚菌种植大棚14个,占地面积余平方米。二是二产延链。发展以蜂蜜、菜籽油、农产品精加工为主的二产,建成“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平台,集中收购、包装石砭峪核桃、板栗等杂果,打造“石砭峪”品牌。三是三产融合。培育精品民宿“拾间房”1处,带动村内休闲、餐饮、住宿、疗养、体验、艺术创作等特色产业30余家,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民宿、特色餐饮、居家养老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万元。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陕西省集体经济示范村、西安市电子商务示范村、西安市十佳经济效益显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荣誉称号。带动发展温泉水疗、康养民宿等新业态30余家
(二)生态优先,共建宜居家园。作为易地搬迁安置新村,石砭峪新村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新村社区安置房为砖混二层小洋楼,以暗黄和灰黑为主色调,配套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活动广场、幸福院、公厕、水、电、路、气、绿化等公共设施。细化村内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定位和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全面提升村内公共区域绿化、亮化、美化,实施垃圾分类,配齐户内二分类垃圾桶、村内垃圾箱余套,垃圾分类全覆盖。全面提升村内绿化、亮化、美化标准,村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村庄绿化率达45%以上。石砭峪新村凭借优美的环境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西安市十佳最美乡村。石砭峪新村占地亩,规划风格统一(三)基层善治,培育文明乡风。一是建立长效机制。石砭峪新村积极探索、创新推行了“街长制”,以基层组织和党员为引领,充分发挥乡贤协助治理作用,在每条街巷建立“责任干部—责任党员—监督员—责任人—群众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从街巷美向庭院美、家风美延伸,通过“评、晒、奖”,设立红黑榜,引导群众积极创建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余户,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群众基础。二是弘扬村史文化。在村内主要干道两侧绘制孝德文化墙30幅,旨在让村民进一步感受中华孝道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村内文化活动广场、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配备齐全,建设展现石砭峪新村人文历史的村史馆、村史长廊2处,组建乡村文艺团体2个,定期组织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推向常态化。三是深化文明实践。高标准建设党建广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示范站,每月至少开展2次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形成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实现基层治理长效长治。实现了村庄美、村风好、村民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依托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阵地建设(四)人才引领,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建强班子队伍。石砭峪新村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完成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选优配强新一届村级“两委”班子,实现了一肩挑。同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组织生活制度,全面落实党员承诺制、积分制,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吸引能人回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工程部署,鼓励大学生反哺家乡,吸引在外成功人士、乡贤回乡创业。三是培育本土人才。注重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组织党支部书记、村干部、致富能手、发展意愿户外出考察学习15人次,变劳力型农民为技能型农民,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余名,涌现出行业致富带头人10名,专业种植人才50名、特色养殖人才人、电商人才5名。石砭峪新村相继荣获陕西省第二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经验启示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成效的有力保障。石砭峪新村通过建立健全“街长制”管理体系,明晰了街长、村干部、党员、监督员、保洁员的职责,夯实了村、组、户三级责任,建立评比考核、分类奖惩等制度机制,实现了用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管大局的作用,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汲取群众智慧是优化提升的不竭源泉。石砭峪新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汲取群众智慧,全面发动村组干部,整合五员力量,发挥乡贤协助治理作用,高标准建成村史馆、村史长廊2处,打造新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乡贤筹资慰问70岁以上老人、儿童3次,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凝聚力明显增强,发展信心也更加充足。
三是培育文明乡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助力。石砭峪新村坚持党建引领、长效治理、产业带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村史馆、村史长廊,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孝子”“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传承文化、传承美德,涵养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
来源:西安乡村振兴
编辑:禹霏审核:惠鹏张冰总监制: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