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蜜桃照X光,农业科技已经这么魔幻
2023/11/14 来源:不详白癜风个性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6201580.html
魔都的农业科技原来已经这么魔幻了!
作者/IT时报记者潘少颖
编辑/潘少颖孙妍
信息大屏上展示了区域内每一块农用地的信息,就像每一块土地的“身份证”;一个个种植蔬菜水果的大棚内,维持恒温恒湿的状态,给植物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生长环境;水稻田里,通过物联网设备对气象、水温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实现自动化灌溉……
上海的乡间地头,“数字化”正在给传统农业插上翅膀,从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连续布局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工作,国家及有关部委发布了大量规划,全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不少上海代表委员把眼光聚焦于农业数字化转型,上海市政协委员、金山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叶文娣建议,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注重强化数字农业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持续促进农业产业数字赋能。
当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场景落地农村,未来的田地间或许会迸发出无限可能。
每一块田都有“身份证”“田块编号:00;土地性质:基本农田;管辖镇村:祝桥镇高永村;生产用途:粮田、麦子、小麦……”打开浦东新区农用地管理信息系统,一个个不同颜色的地块呈现在屏幕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用途,点击其中的某个地块,就能看到关于这个地块的具体信息。
目前,浦东共有0.8万亩农业生产用地,都集聚在这小小的一方屏幕间,这就相当于每一块地的“身份证”。“这块地变更过种养户,种植的农作物、施肥品种数量等每一个操作的具体时间点都可以看到。”浦东新区农委相关人士向《IT时报》记者表示,把每一块农业用地都录入系统里,是为了更加精准地发放蔬菜、粮食补贴,同时对于农业的生产情况、产量预估、生产规范化管理都有好处。
曾经,浦东新区农用地中最难监管的是基本菜地和粮田,它们分散不均,总量又大。每年,各类补贴名目繁多。10年前,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对农业用地的信息化管理,当时,工作人员拿着各种测量设备到田间地头丈量着每一块土地,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录入,每个镇、每个村的土地都被纳入到系统中,地理位置和面积相对应,可以快速定位查询。
各个乡镇和行政村到底有多少农用地、这些地块常年都种养些什么、具体地理位置和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在“浦东新区农用地信息管理系统”都能查到,这些信息为农业生产补贴资金的统计和长效管理提供依据。“此外,这些信息也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制定农业生产的宏观措施提供了依据,包括种植业结构布局、种养结构配套布局等。”上述浦东新区农委相关人士表示。
经过十年来的积累,这个系统的功能不断叠加,已经建立了“一田一卡”“一组一图”“一村一表”“一镇一库”的“四个一”农用地信息管理体系。
不仅是浦东,奉贤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之一,也在加快建设数字农业云平台,整合涉农资源要素,打造“一张图”“一张网”,助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金山区整合资源建立“上海金山数字三农云平台”,以线上补贴、农事追溯等应用丰富数字化监管服务场景,以智慧村庄、数字网格等应用丰富数字化乡村治理场景。
大棚里夏季储热冬季放热炎热的夏天,当室外温度超过40摄氏度时,但在浦东的一些蔬果温室大棚里,温度却比室外低了十几度,不至于让大棚里的植物受到骄阳的炙烤。
遮阳系统、微雾系统、湿帘风机,这些设备共同在大棚内发挥作用,位于张江镇环东村的孙桥溢佳农业技术公司就是这套系统的研发企业,在其7个高标准蔬果温室大棚中,各自运用不同的栽培系统,包括越冬越夏系统、潮汐式栽培系统、纳米新材料保温幕帘系统等。
“越冬越夏系统将温室大棚的主动集热、蓄热及供热相结合,夏季吸收热量储存在地下,到了冬季自动释放热量,实现主动蓄热供热。以更节能环保的方式,增强温室大棚的蓄热保温性能,提升大棚室内空气源对室内热环境的调控能力。”相关人士向《IT时报》记者介绍,该系统开启50%时,温室内温度能至少提高7度。一个平方米的大棚,如果使用天然气,一个月加温费要达到15万元~24万元,但现在每天只要花~元,成本大大降低。
小张在浦东康桥镇开了一个草莓园,冬季草莓生长旺盛季节,也是采摘高峰时期,但是每天下午点之后,随着太阳西沉,草莓大棚里的气温也逐渐走低,“三四点左右,我们就要打烊为草莓进行保温了,营业时间不长。”小张说,如果有自动保温系统,就能延长营业时间,招待更多的客人。
在溢佳的基地内,正在开展农业数字技术的研发测试。通过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控基地大棚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所有数据24小时监控,每五分钟更新,在平台后台形成曲线图。当系统发现监测数据存在异常,就会联动相关智能系统,进行精准处置。
以基地种植的番茄为例,基地在8月底就会进行播种,不用担心番茄生产期间遭遇低温天气,这样最早在12月就可以上市,比常规种植可提早至4个月上市。
“与普通设施农业种植相比,数字农业不仅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节约肥料使用和减少农药,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浦东新区农委相关人士表示。
让水蜜桃“照X光”不只是各家涉农企业,上海不少区的农委也在探索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等领域提质增能。
“南汇水蜜桃”是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年7月,浦东水蜜桃分拣中心在大团镇正式启用,这是浦东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引进全国第一条智能化水蜜桃分拣分级流水线。
随着传送带的输送,一个个“坐”在托盘上的水蜜桃被快速送进检测机器接受全面“体检”,判断有无瑕疵。不合格的桃子被剔除,符合标准的桃子则按照分级要求,自动进入对应的“跑道”,然后装箱打包,交由快递发运。
水蜜桃丰收期短,又不宜长时间储存,一旦成熟,就要用最快速度完成分拣,尽快上市。但是靠人工分拣,毕竟非常粗疏,每一个品类的桃子很难统一标准,同一品类内的桃子口感也会相差很大,质量参差不齐,也很难打开市场。精品水果通过精准分拣,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进入高端市场,这已经是一个国际惯例。
分拣中心在建立了分级分等标准化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等技术,通过待检果投入系统、果品选别系统、自动分类系统、包装系统、机器人堆垛系统,无损伤地测定南汇水蜜桃单果重量、糖度、表面着色、内部裂核,实现自动分级、自动包装、自动堆垛。
简单来说,就是把此前人工用肉眼判断变成让水蜜桃“照一下X光”。比如放桃子的托盘,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内存型自由移动双层结构技术,内置芯片,在防止水果受挤压影响的同时,可以自动记录每个桃子的检测数据。
通过数字分拣,提高了南汇水蜜桃标准化生产水平,降低人工筛选成本,促进南汇水蜜桃进入细分市场,实现一品一价、优质优价,让水蜜桃产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据《IT时报》记者了解,下一步,农发集团将继续探索“南汇蜜梨”等其他果品的数字化自动分级,全面提高地产果品商品化水平。
在非水蜜桃产果期,这一套分拣分级流水线也会为黄桃、苹果、梨等新鲜水果的标准化进行“X光照射”。
进一步挖掘农业数据的价值自古以来,农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但是数字化手段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确定性”。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对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提出新要求,尤其聚焦传统农业向数字化转型。这不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将农业作为数字化的关键改革领域,由此可见,在“十四五”期间,国内一定会有大量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相继出现。
浦东新区农委相关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浦东也在积极引进一些数字农业技术服务型企业,和当地的农场合作,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预计到年能建设20个左右数字化农场,让“数字化”更好地服务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前的问题是,现在不少农业数字化技术都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复制,主要原因在于不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能彻底改变农业的工作模式。”在这位专业人士看来,目前,传统农业中机械化、人工化的生产方式还不能被替代。
农业生产数字化、产销对接智能化、农业监管智慧化……上海,有着大量的农业资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实现了智能农业生产,效果显著,农民收益明显增加;通过完善农业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及应用,提高了农业经济的运作效率;减少了农业生产的污染,为普及绿色农业奠定基础等。
在叶文娣看来,数字农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农业数据资源逻辑分散,数据自动感知能力弱、数据覆盖率较低,无法进一步挖掘农业数据的价值,影响数据的高效利用;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有待扩展,相关数据的应用程度较为浅层,智慧农业相关技术应用停留在某个环节,数据的价值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农业区域集群有待发展,数字农业企业相对较少,数字农业企业高新技术以国外引进为主,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较为薄弱,智能化设备研发及专家数据模型尚未完善。
排版/季嘉颖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