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祁山白水新答卷新湖南
2023/5/17 来源:不详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经济强县
中共祁东县委员会祁东县人民政府
祁东地处湘江中游、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属典型的丘岗地貌。全县总人口万人,年,贫困发生率12.36%。
年,祁东县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打好脱贫攻坚战,整合资源和力量是关键,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是核心。祁东县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落实县乡村三级扶贫责任,千斤重担众人挑。县里选派个驻村第一书记,并在全国率先设立乡镇(街道、管理处)底线办,招录工作人员名,为脱贫攻坚建立了一支生力军。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祁东县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从年起,祁东县大力发展黄花菜、油茶等“五个十万”特色农业产业。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个,参与产业扶贫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个,规模以上乡村产业企业53个,基本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展望“十四五”,祁东县将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升级,加快补齐短板,打造乡村振兴祁东样板。未来5年,将发展更有奔头的现代农业,建设更加宜居的美丽乡村,实现更广维度的农民增收,推进更有温度的乡村治理,共同绘就有温度的民生画卷,力争在“十四五”末把祁东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强县。
祁山白水新答卷
——祁东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祁东县马杜桥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通讯员摄
年5月12日,祁东县启航学校董事长陈亮伟正在与留守儿童合唱团成员聊天。通讯员摄
祁东县马杜桥乡石门山村高峰茶场一片生机。通讯员摄
导读
8年来,祁东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建立稳健的精准扶贫工作体系,拓展稳定的增收渠道,织牢密实的民生网底,改善基层的发展条件,描绘暖民的幸福底色。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陈鸿飞通讯员曾爱军周卒子陈建设
祁东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年被列为省级贫困县,是衡阳市唯一的省级贫困县。
“8年来,祁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决战决胜。”祁东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县委、县政府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取得历史性成就。
年4月,祁东获省政府批复脱贫摘帽,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至去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修通致富路,引来幸福泉
“去年,我家种植的50多亩油茶林获得了丰收。”4月16日,记者来到步云桥镇拔茅冲片区秋山村,一辆衡阳牌照的货车停靠在油茶种植大户蒋春和的榨油坊门前,他忙着和几位员工把成品茶油装载上车。“搭帮脱贫攻坚,修通了到村组的公路。路通了,山里产的农副产品运到山外就方便了。”蒋春和说。
“拔茅冲是祁东县最偏远最典型的集中连片贫困山区,有7个村2万村民。”祁东县副县长、县扶贫办主任龙新林说,群众的梦想,就是盼着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
年3月,县财政挤出资金给予大力支持。经两年艰辛努力,县道步郭线(步云桥至郭家嘴)建成通车。在此期间,拔茅冲片区还修建2条乡道、7条村道、85条组道,圆了山区群众的“通车梦”。
至去年12月,祁东县共实施自然村通村通组公路、窄路加宽等道路建设项目个。其中,新修道路公里,贫困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全部达标,农村通组道路全覆盖。
“山里的自来水真甜呀!”离开秋山村后,记者驱车沿着蜿蜒山路,来到被称为“祁东西伯利亚”的凤歧坪乡嘉达村,村民罗远芳拧开水龙头告诉记者,3年前,村里通了自来水。现在,自来水管通到了家家户户,水龙头安装在灶台上,打开龙头就能洗菜做饭。
凤歧坪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全乡严重缺水。过去,村民吃水要到1公里远的瓜冲龙坑和黄泥塘村去挑,一来一往要花一个多小时。
“要让群众放下水桶和扁担,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年,彭双娣调任凤歧坪乡乡长。当时,她怀了身孕。为了找水源,她头顶烈日,带领乡干部和扶贫队员,在荒山野岭来回穿梭,汗水湿透了衣裳。经过一个多月寻找,终于在一处山脚下找到了水源,修建了新井。这口井,被当地村民称为“幸福井”。
8年来,祁东县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新建分散式供水工程1.5万处,集中式供水工程处,乡镇驻地通自来水率达%,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50.5万人,彻底改变了村民“翻山越岭挑水”的历史。
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4月15日,黄土铺镇四马堂村脱贫村民肖意元起了个大早,来到雁隆食品公司的黄花菜基地,栽种黄花苗。
“目前,雁隆食品的黄花菜基地已种植黄花菜亩。”公司负责人肖享华介绍,去年,公司共销售干黄花菜50万公斤,产值多万元。
要发展黄花菜产业,加工是关键。去年8月,祁东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专程前来公司调研。肖享华反映,公司当时正在上马一条黄花菜全自动烘干线,建设用地没有着落,县领导当场拍板给予支持。
近几年来,县里先后组织家规模民营企业,进村入户开展联村帮扶。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个,对所有贫困户实施“一对一”产业结对帮扶,7.48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
群众要脱贫,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主要出路。几年来,祁东县大力发展黄花菜、油茶、枣业、商品果蔬和中药材“五个十万”特色农业产业,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并依托新发食品、奇林油茶、新丰果业和江南华兴等扶贫企业,把扶贫产品打造成优质农产品品牌,助推村集体经济和扶贫产业发展。
4月13日上午,记者在位于灵官镇的省级示范性扶贫车间爱军皮具厂看到,80多名工人在忙着加工出口皮包。易地扶贫搬迁户蒋小珍说,现在,她每天加工多个皮包,月收入元左右。
近年来,祁东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就业扶贫,产业就业齐头并进。县里通过扶持创业、解决就近就业、引导外出务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使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有了稳定收入。去年,祁东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8元。
心怀百姓事,冷暖挂心头
“现在,我的双脚康复啦。”4月16日上午,灵官镇永寿村脱贫村民刘飞雄在帮住户搞水电安装。他说,感谢国家健康扶贫的好政策,自己重新站立起来啦。
3年前,刘飞雄因患双股髋关节坏死,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一度对生活感到绝望。年12月,医院专程医院骨科专家,先后两次为刘飞雄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还免除了手术费、医药费11万元。
刘飞雄康复后,办起乌骨鸡养殖场,还兼做水电工,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
“十三五”以来,祁东县累计投入健康扶贫资金4.7亿元,全面消除卫生室“空白村”,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扶贫特惠保”全覆盖,贫困患者县内住院医疗费用综合报销比例达87.8%,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
同时,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祁东着力改善贫困乡村办学条件,建立“四帮一”劝返工作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共发放教育补助资金近2亿元,“雨露计划”资助1.5万人次,补助.05万元,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零发生。去年,贫困家庭学生谢湘江考入清华大学,在当地传为佳话。
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年以来,祁东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住房安全工程,累计投入7.27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并投入2.16亿元,改造农村危房25户,其中贫困户户,实现了“挪穷窝”,住“暖心房”。
社会保障,情暖万家。祁东县分类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残疾人优惠政策,累计发放兜底保障资金1.02亿元、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万元,抓实抓细疑似残疾人评残办证。至去年12月,县里为贫困户疑似残疾人评残服务近万人次,发证本。
高龙村里果飘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陈鸿飞
通讯员周卒子
4月15日上午,春雨淅沥,山路弯弯。祁东县太和堂镇高龙村3组村民刘绍衡,与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云鸿,来到黄桃果园,察看桃树开花、坐果情况。
果园里桃花盛开,蝴蝶和蜜蜂成群,煞是热闹。
“这片黄桃果园有50亩,去年产果1.7万公斤,获利10多万元。”刘绍衡边修沟边说,丰收果里,离不开邓书记的帮扶。
年底,衡阳师范学院驻高龙村帮扶工作队撤队,县委临阵点将,时任县统计局纪检组长的邓云鸿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高龙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山区,平均海拔多米。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为主,村集体经济空白。年,该村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
靠山吃山。邓云鸿站在村部前坪,望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山坡,心里慢慢有了思路。
高龙村开门见山,劣势是山,优势也是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是山里群众摆脱贫穷、端上‘金饭碗’的主要出路。”邓云鸿告诉记者,前驻村工作队已栽好树苗,新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关键要在如何改良水果品种、引进新品种,扩大特色水果种植面积上做文章。“山里田土少,但水库、山坪塘分布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和山脚下,成为发展渔业的天然优势。”邓云鸿说,山上种果,水里养鱼,要不了几年,群众的腰包就会鼓起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高龙村产黄桃2.5万公斤,获利2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元左右。“3年来,村里除了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外,还发展了油茶、中药材和高密度养鱼等种养业。”邓云鸿说,目前,高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了60万元,名列全县前茅。
不向贫困低头的硬汉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陈鸿飞通讯员陈建设
4月16日,天刚蒙蒙亮。祁东县蒋家桥镇龙兴村10组的“佳明家庭农场”负责人邹东方就起床,来到农场草莓基地。他用手掀开塑料大棚,走进草莓地,蹲着身子,摘除草莓的枯叶。
“去年9月,农场种植2亩草莓。”邹东方乐呵呵地说,去年12月,农场销售了第一批草莓,获利1万元。他指着大棚里鲜红的草莓说,目前,每天来大棚采摘新鲜草莓的络绎不绝。邹东方介绍,草莓要卖到5月上旬。2亩草莓,除去成本,能赚2万元左右。
今年46岁的邹东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种田人。过去,家里靠耕作4亩多田养家糊口,没有其他经济来源。10年前,母亲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也身患肾结石等疾病。年,邹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人穷志不短。“别人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邹东方话不多,他暗下决心,要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尽早甩掉贫困帽。
年初,邹东方在周边村组流转50多亩土地,加上自家的4亩多责任田,全部种植蔬菜瓜果。
说话容易做起来难。年4月的一天,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下起了滂沱大雨。大风一下子把蔬菜顶棚卷走了,大棚内栽种的茄子、辣椒和西瓜等果蔬被雨水倒灌,棚里一片狼藉。
“这个菜园是全家的命根子。”邹东方心急火燎赶到家里,来不及披雨衣,扛着锄头,拿着钳子、铁丝和塑料薄膜等工具,带领几个贫困村民匆匆赶到蔬菜大棚。他冒着大雨,用锄头挖开一个田坎口子,排除大棚里的积水。
几分钟后,邹东方又架起木梯,攀爬到大棚顶棚,用钳子拧紧铁丝加固大棚。雨急心更急,他一不小心,左手被尖锐的铁丝刺破,鲜血直流,钻心地痛。这个时候,雨水、泪水、血水流在一起,他咬紧牙关,用尽全力拧铁丝……两个多小时后,大雨停住了,菜园保住了。
心血浇灌菜园,产业蓬勃发展。目前,邹东方的“佳明家庭农场”果蔬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亩,年销售蔬菜瓜果20万公斤。邹东方是个闲不住的人,这几年,他还承包了大小6口山塘,养殖“四大家鱼”。看到鲜鱼在水面上活蹦乱跳时,他心里乐开了花。他喜滋滋地说,目前,农场正在引进一个中药材种植项目,他还要带动周边更多的乡亲,在山上挖“宝”呢。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