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通过探索与创新打赢脱贫攻坚大战纪实
2023/2/20 来源:不详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株洲市通过探索与创新打赢脱贫攻坚大战纪实
美丽新农村,美景不胜收。
(本版图片均由株洲市扶贫办提供)
颇具规模的炎陵白鹅养殖基地。
参与社会扶贫的爱心人士给贫困户送去温暖。
新建成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施完善。
热闹的炎陵第二届桃花节。
采茶忙,心欢畅,生活充满新希望。
江先国周怀立李蓉仙陈文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指导思想,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将‘互联网+’与社会扶贫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了‘一张网、一个联盟、一支基金’的‘三个一’社会扶贫株洲模式,被评为‘全国年精准扶贫十佳典型’。通过推行‘三个一’的社会扶贫模式。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扶贫,我们让贫困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也从心底增强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11月8日,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应邀出席“网络公益与扶贫:消除饥饿与贫困”论坛,发表题为“‘三个一’社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的主旨演讲,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受到高度评价。
“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株洲用成功的扶贫实践,生动地诠释了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这一主题。
3年前,株洲市委、市政府曾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株洲市要在三年内实现两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内,实现整体脱贫。”
言犹在耳,捷报已传。年8月3日,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省政府批复同意,株洲市宣布所属茶陵县、炎陵县顺利脱贫摘帽。至此,株洲市仅用3年时间就减少贫困人口13.75万人,使贫困发生率由6.19%下降到1.3%,实现整体脱贫。
为赢得这一株洲市发展史上的关键之战,3年来,株洲市上下团结奋进、群策群力,探索出了一整套可资借鉴复制、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经验,其极具实践意义的探索与创新,已经淬炼成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的“株洲样本”、“株洲模式”。
创新之一:“三措并举”——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
产业扶贫存在“五难”:产业难选、市场难找、能人难请、利益难联、资金难融。如何破解?株洲用改革创新的思维落子布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激发农村土地、农民资产、市场主体、农村劳动力、农村金融的活力,探索出一系列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
——因势利导,构建“造血式”扶贫机制。
在株洲,大家有一个共识:县域支柱产业有多强,当地农民就会有多富,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门路就有多广。
为此,株洲市专门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四跟四走”,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百企帮百村、百村建百社、百员联百村、百社扶万户”的“四百行动”,实现“县有统筹安排、乡有特色园区、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门路”的“四有目标”。
“四个四”的模式,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产业扶贫的“链条”之中,聚力于精准除“病根”、靶向去“病灶”。
产业扶贫要有效果,贵在一个“特”字,重在一个“精”字。因此,株洲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五县(市),均依托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如炎陵县的高山水果、白鹅、旅游,茶陵县的油茶、黄牛、生猪,攸县的豆腐、麻鸭、中药材,醴陵市的陶瓷、烟花、松脂,株洲县的蔬菜、苗木、生猪等产业,均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大型种养基地30多个。
给钱给物不如给产业。近5年来,株洲市通过引进产业扶贫项目个,流转土地31.4万亩,带动农户人,其中贫困口人人。茶陵县仅通过引进上海“天使之橙”产业扶贫项目,就带动近名贫困农民增收。连续四年的“百企帮百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活动,使个贫困村普遍收益。
产业扶贫,需要“火车头”的拉动带动。该市现有的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个省级龙头企业,个市级龙头企业,均无一例外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之中:茶陵县龙华龙牧公司借助产业扶贫基金,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不仅直接安排就业多人,还在5年间带动全县2万各贫困户增收;炎陵福来喜鹅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带动散养农户在炎陵县形成万羽的养殖规模,探索出了炎陵白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巧借外力助推脱贫攻坚。株洲市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借力扶贫。在城区产业园区,该市专门布局“光伏扶贫产业园”、“就业培训脱贫示范基地”、“转移就业脱贫示范基地”和“电商扶贫基地”,从而为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的贫困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渠道,补齐了产业扶贫的短板。
——因地制宜,利益联结攥指成拳。
山上油茶林、杉木林,山下脐橙、杭白菊、红心蜜柚,近处是生态鱼养殖、优质稻示范基地,远处是有机莲藕和乡村旅游基地……在茶陵县思聪街道清水村产业园,山水相映,绿树成荫,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也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的幸福图景。
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产业扶贫中,株洲市坚决不搞一刀切,致力避免村村冒烟、户户点火,花大力引导贫困地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扶贫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需要。
如今,像炎陵下村乡坳头村的黄桃产业,茶陵虎踞镇水源村的乡村游、高水村的大蒜产业,茶陵高垅镇的烟叶产业,醴陵官庄镇的黑山羊养殖业,攸县宁家坪镇的豆腐产业等,不仅成为扶贫的好产业,还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而走进茶陵县的万樟园林花木基地,则随处可见在园区剪枝、除草、栽树的村民。据介绍,来此务工的村民每年超过人。仅在该基地务工此一项,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1.1万元以上。帮扶路上,万樟园林不是“独行侠”,茶陵县龙华农牧、虎源生态、林丰农业等企业纷纷跟进,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该市还大力扶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土地流转、投工投劳的形式入社,每年享受分红,实现稳定增收,所有这些,都受到贫困户的热烈欢迎。
据统计,株洲市目前共有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2.35万户8.17万人脱贫。
——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茶陵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军华,多年依靠种田为生,生活拮据。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大力发展有机莲藕种植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我的莲藕基地已扩大到80亩,年产值15万元。”说到脱贫之路,邓军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按照“四跟四走”的路子,株洲市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受益、就近就业等模式,建立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做“领头雁”,增强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黏性”。
产业扶贫效果好不好,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干部的努力,同样也取决于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为鼓励用好用活帮扶资,株洲市把产业扶贫资金量化到户到人,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农户,按照每人元的标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同时,通过普遍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对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足额贴补利息的优惠。株洲共有户贫困农户贷款5.56亿元发展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困难。
既要因地制宜走“老路”,也要创新谋变穿“新鞋”。如今,“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在株洲发展得风生水起。目前,全市拥有电商企业上百家、淘宝网店多家,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个,全市余家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多种优质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全市每年线上线下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0亿元,并直接吸纳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同时,全市个贫困村建成个光伏电站。
创新之二:“三个一”——奏响社会扶贫大合唱
“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但高昂的学费让我们家望而兴叹。”正当茶陵县火田镇大垅村贫困学子杨洁茫然无助之际,湖南华美建设工程公司及时向他伸出援手。
今年8月20日,在株洲市社会扶贫联盟牵线搭桥下,华美公司到大垅村开展社会扶贫活动,给包括杨洁在内的10名贫困生每人捐助元助学金,还给茶陵县思聪街道敬老院捐赠了30台电视机。
这是株洲市发动社会力量投入扶贫的一个缩影。年,鉴于该市“三个一”社会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模式被评为全国“精准扶贫10佳典型经验”,还获得了“‘互联网+’社会扶贫卓越贡献奖”。
——“一张网”,架起爱心人士与贫困农户的对接桥梁。
攸县丫江桥镇三峰村贫困户易俊功,因为腿脚残疾、行动不便,在网上发布需求信息5天后,就有爱心人士送来电动轮椅。炎陵县十都镇车溪村贫困户陈良策患颈椎间盘突出,通过在网上发布需求信息,很快就有医疗专家上门诊断,还免去其入院治疗费用近8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充分释放社会扶贫的潜力。国务院扶贫办倡导成立的中国社会扶贫网开通后,株洲成为首批试点城市。
为借助“中国社会扶贫网”推进社会扶贫,株洲市建立起了“市、县设站,乡设点,村设员”四级管理体制,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造势,发动爱心人士注册,发布贫困需求信息,在爱心人士与贫困户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为适应互联网扶贫的需要,株洲市共募集4万余台手机,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