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全面建设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2023/3/6 来源:不详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99035.html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回顾过去取得的成绩,展望未来确定的目标,对新一届党委政府来说至关重要。
过去五年,石首市党委政府狠抓经济发展,地方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发展明显均衡,“五城同创”圆满收官,城市管理考核获得荆州“五连冠”;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基层治理五级组织架构体系建立;改革创新活力明显释放,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群团改革等经验在国家省级层面广泛推广;民生保障明显改善,战疫、战洪、战贫取得胜利,荣获全国“信访三无县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党建铸魂明显有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深化,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未来五年,石首将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突出工业兴市和提升城市能级,做强滨江工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现代物流城市“三大支撑”,牢牢把握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三大主攻方向”,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翻一番”,全面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培育新动能重塑“工业小巨人”辉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首工业经济发展突出,曾获得“工业小巨人”的美誉。“十三五”期间,石首产业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医药化工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纵深发展,“旅游城市+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风情廊道”全域旅游格局逐步显现,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
过去五年,石首积极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化工建材、智能装备及先进制造、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顺发钢铁公司等落后产能企业,淘汰玻璃落后产能近万重量箱;培育高新产业,引进能特科技、网瞳物联、大叶光学、华美阳光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企业,推动地方企业提档升级,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科创平台35家,省级隐形冠军18家。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体育产业,引进绿城、保马、格林斯伯等优质企业,生产包括人造草皮、塑胶跑道、动力伞、滑翔伞、体育器材设施等产品;建设华中体育产业园,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利用旧厂房改造的西普体艺中心,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集健身、娱乐、休闲、餐饮、购物、住宿于一体。
石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仅年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1亿元,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目前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13家。
今后,石首将继续高举“工业兴市”大旗,拼命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视营商环境为生命,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继续将招商引资视为“一号工程”,打造专业招商“虎狼之师”和全员招商“千军万马”,全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平台型项目,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
坚持“项目为王”,力争国家和省、市规划的重大项目、政策和重要资源更多惠及石首。全力以赴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实行重大项目专班负责制,完善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工作闭环,使要素和服务跟着项目走,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
全面实现产业高端化,支持企业提质扩能,助推精细化工、防水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和楚源、吉象、绣林玉液等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围绕智能制造、医药化工、光电子信息、体育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
突出数字经济赋能,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互融互促,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和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数字化产业链。促进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和科技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实现市域服务业协同发展。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通“数据壁垒”,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进“百名干部进百企”和“五位一体”帮办服务,探索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解决好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当好“金牌店小二”。
推广生态科技农业“鸭蛙稻”“瓜瓜菜”致富农民
“十三五”期间,石首农业产业化持续提升,稻虾综合种养和绿色瓜蔬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产销大湖生态鱼和名特优水产品余吨。乡村面貌更加美丽,打造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和生态庭院余个,4个村分获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石首全力推动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成效明显,“鸭蛙香稻”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平均收入比种植传统中稻增收元。“瓜瓜菜”种植模式实现一年两茬西甜瓜和一茬越冬蔬菜循环生产,每亩平均收入达到2.5万元。
“鸭蛙香稻”绿色种养模式是指水稻生产前期、中期利用稻鸭共生,后期利用稻蛙共生,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实现多效合一的农业新模式。年石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色发展研究团队的支持下,制定《中部传统农区(石首)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总体方案》,开展生态农业转型实验研究,在中部传统农区探索“越保护,越发展”的绿色发展新路。经过有机转换,所有示范区内生态明显好转,农田生物多样性逐步修复,“五彩鸭蛙稻”项有机检测全部合格。
自年以来“中国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及全球性含义”国际研讨会、商务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研修班”连续在团山寺镇召开。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官员和学员在示范区内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亲身实践。“鸭蛙香稻”绿色种养模式为欠发达农区绿色发展提供研发动力,为国际交流提供平台。今年6月省水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研讨会在石首召开,张启发院士参会并作“双水双绿”培训,高度肯定石首绿色发展成效。
瓜瓜菜绿色种植技术利用大棚温室效益和避雨作用,通过施有机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种植西瓜、甜瓜和蔬菜,达到“夏提早、秋延后”的效果,有效避开同类产品大量上市时间,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天字号”合作社经过与荆州农科院、省农科院、武汉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采取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建设,积累丰富大棚种植经验,解决西甜瓜连作障碍这一世界性难题,使亩产值达到2.6万元,高出传统农作物的效益5倍左右,社员人平年均增收都在3万元以上。为此,石首市被授予“全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先进示范县”。
石首还坚持农产品深加工集群化发展,涌现荆襄九郡米业、鑫盛牧业禽蛋、海铧水产、徐峰瓜蔬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东升、高基庙两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造酒、纺织、林制品、大米及水产品加工5大类生产集群。石首还联合省内外8家大专院校,依托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长吻鮠良种场以及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南荻”研究基地,建设院士工作站4个,推动农业创业创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石首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两品一标”农产品个,笔架鱼肚、天鹅洲荻笋、枫林酒系列、鸭蛙香稻等特色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有机产品称号。
笔架鱼肚是石首特色水产品,以前是在长江网箱养殖长吻鮠,现在拆除长江网箱养殖设施后,石首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月亮湖、车落湖和白洋湖三个优质天然湖泊打造亩长吻鮠大水面养殖基地,按照“荆楚老河”有机鱼生产标准,不投肥、不投饵,采取“人放天养、清水养殖”,实现清水养清鱼。去年养殖基地长吻鮠产量40万斤,长吻鮠品质佳、口感好,逐渐形成“肉质弹性好,久煮不糊汤,鱼汤似奶汤,原汁原味香”的坊间美誉。
今后,石首还要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政府部门将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全省十个重点农业产业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吸引乡贤回乡创业,扩大优质稻米、特色淡水产品、菜籽油、精品果蔬、生猪等主导产业种养规模,推进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叫响“石首三宝”金字招牌,擦亮“有机稻、清水鱼、绿色果蔬、放心畜(禽)”等产业名片。
深化农产品加工,引进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城乡联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支持石首牛骨头、万师傅卤菜、泥巴坨豆腐等地方特色美食走出石首连锁发展。持续办好“桃花季”、西瓜节、糍粑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把乡村最美颜值变成富民产值。
建造良好生态保护两个“国宝”
石首生态资源丰富,春有桃花盛开,夏有瓜果飘香,秋有芦花飘扬,冬有江豚戏水,四季皆有美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五年,石首为保护良好生态做了大量工作——
出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健全生态考核体系,严格按照“三线一单”把牢新引进项目环境准入关,形成履责不力必被问责的生态保护高压态势;
生态修复老垃圾堆场,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全市镇村垃圾收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筹资多万元在全省率先收回45个国有湖泊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
长江两岸造林绿化30万亩,实施五湖生态治理,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关闭全市长江干线39家非法砂石码头,全面杜绝长江石首段非法盗采砂行为;在沿江排污口安装预警监测仪,实时监测,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依法拆除沿江违法建筑,提前完成沿江“五小”企业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组建岸线管理员队伍开展巡查保洁;抓实长江“十年禁渔”,增殖放流长江“四大家鱼”原种亲本6万余公斤;全面开展沟渠捞草清障,每年列资维护,确保湖泊沟渠长治久净。
石首是著名的麋鹿之乡和江豚之乡,天鹅洲管理区内10万亩湿地建有麋鹿和江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土地肥沃,牧草丰盛,是麋鹿恢复自然种群的理想场所。麋鹿从最早64头增加到头,并形成核心区、江南三合垸、小河杨波坦及湖南洞庭湖四个亚种群,全部恢复野生习性,实现了麋鹿种群从灭绝到重建的目的。
为了给越来越多的麋鹿增加活动场地,石首市政府积极统筹协调各方,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先后解决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体制、经费不足等多项难题,采取国有土地无偿划拨、集体土地流转的方式,向麋鹿保护区移交亩土地作为缓冲区,保护区总面积接近2.3万亩,有效解决麋鹿栖息地面积不足问题。
江豚生活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水质优良,适合江豚栖息繁衍。年保护区投放5头江豚试养,今年普查时江豚种群已逾头,是目前长江流域江豚种群数量唯一稳定增长区域。并且,保护区尝试网箱人工豢养技术,成功繁育出一雌一雄两头江豚,成为全国首创。
过去五年,石首为擦亮“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两大名片,全力支持两个保护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保护区生态修护,通过补植再造、退田还湖还湿等措施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湿地保护面积90万亩,湿地保护率为92.3%,位居全省前列。坚决关闭核心区8家畜禽养殖场,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改善故道水质环境。目前石首正谋划推进天鹅洲长江故道与天星州、杨波坦、黑瓦屋、神皇洲等长江故道水体贯通,推动蛟子河与天星湖水系连通,提升长江故道水质,保护江豚、麋鹿生存环境。冬种小麦、黑麦草,夏种大豆、苏丹草,种植草场亩,为麋鹿建设应急饲料基地。严厉打击捕鱼狩猎、捡拾鹿角、盗卖鹿角等非法行为,广泛开展科普宣传,让保护江豚、保护麋鹿深入人心,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石首天然湖泊已经全部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实现湖泊生态有机鱼生产全覆盖,湖泊整体水质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秦克湖、白莲湖、黄家拐湖等8个湖泊水质达到Ⅲ类,省内外不少县市慕名前来学习经验。
今后五年,石首将以更高标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修复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深入开展“十年禁渔”、增殖放流等系列活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库长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五湖生态治理和农村小微水体整治,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完善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健全城乡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构建“滨水、环山、穿城、连景”城市生态景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做活山水文章发展全域旅游
过去五年,石首立足当地文化底蕴和生态禀赋,发展以“山水”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提升全域旅游质效,建设生态旅游城市。
石首以山水生态体验、乡村风情旅游、生态康养、绿色饮食为主线,打造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桃花山风景区、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团山寺六虎山绿色生态示范区等四个旅游发展重要支撑点,联合湖南南县、华容、安乡、君山四县区制作湘鄂边区域旅游“一图一册”,推动湘鄂边区域旅游融合发展。
全力构建“旅游城市+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风情廊道”全域旅游格局,加强建设“旅游+”,打造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西普体艺中心、南岳山公园、新港口民俗文化村、高陵岗村自然文化村等特色景点,积极推进桃花山风景区和团山寺镇过脉岭村作为生态游、休闲游典型景区建设。
团山寺镇过脉岭村开展生态修复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现成为区域内有名的“江南水乡”。该村通过实施环湖绿化工程大面积种植樱花、桂花、红叶石楠,以及柑橘、红柚、黄桃等果木,建成亩科普植物园、打造鸭蛙稻主题公园,培育出五彩桂花园基地。每临桂花开,吸引数万游客观光旅游。年过脉岭村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荣誉称号。
桃花山镇红色旅游很有名,“红军树上党旗飘”成为党建品牌。桃花山镇李花山村依托丰富生态资源,鄂旅投在此打造“桃源小镇”,有效带动林果、土鸡、红色研学、餐饮民宿等特色产业与农旅融合发展。桃源小镇建设为李花山村增加村组和群众经济收入近万元,每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万元,同时吸引大量本地群众回乡创业、就近就业,全村45家农家乐旅游增收近万元。去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桃源小镇”成为湘鄂边新的“网红打卡点”,今年国庆节期间日均接待量人次,最高日接待量人次,排名荆州第三。
“十四五”期间,石首还将大力实施“生态+”,高水平编制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让良好生态为全域旅游赋能。以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为载体,引入高品质市场主体,推动天鹅洲开发区、东升镇、团山寺镇、桃花山镇等多点联动,打造一批显山露水、引人入胜的景点和节庆活动,把山水资源变成致富之源。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开发,擦亮“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等金字招牌,深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资源,深化湘鄂边县市区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让滨江秀美石首成为各方宾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过去五年,石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增就业5万余人,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社会救助水平位居荆州前列,改扩建中小学校38所,各学段教育质量进入荆州第一方阵。医院,医院内科大楼、新市妇幼保健院和“两院两中心”,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个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长江超级半程马拉松,文体惠民成果持续显现。去年,石首全民战疫、全员防汛取得完胜,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居全省第一方阵,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过去五年,石首全面整治城区黑臭水体,建成陈家湖、山底湖、蔡家潭、廖家渊4座公园和27座休闲游园,提档升级城区标准化菜市场,新建大型公共停车场,建居民小区环境卫生责任体系,完善道路、排水、环卫、照明等基础设施,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近30亿对中心城区水环境进行治理,升级改造城区老污水处理厂,在城区和金平工业园区又新建两座污水处理厂。13个乡镇全部完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各乡镇均建设有垃圾中转站,完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即将投入使用。
今后五年,石首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做大中心城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思路,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打造“韧性城市”。
坚定不移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构建协调发展联动格局。加快推进城市扩容提质,高起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将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等理念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加快打造东部新城,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改造,补齐老城区基础设施短板,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智慧化管理水平,拓展“五城同创”成果。全力突破高铁过境设站、铁路设客货运站、港口通江达海、港铁多式联运、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等“卡脖子”项目,深化石首内河“水运复兴计划”,提升“四好农村路”,构建由线到网、市域和周边内外双循环的大交通网络格局,打造鄂南湘北物流交通枢纽。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提升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化水平;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政策兜底;探索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逐步实现城乡水电气路讯等同规同网、无障碍联通;坚持城乡交通一体设计、一体推动,让群众进城更加方便快捷;加快承接外溢资源,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让城市人才上得了山、下得了乡,绘就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打造东升镇市域副中心增长极,以大垸镇为“桥头堡”经济强镇、桃花山镇和团山寺镇为休闲农旅特色镇,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引导鼓励农民进城,力争未来五年中心城区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提升文化娱乐、餐饮住宿、技能培训、家政养老等设施及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夜经济,打造居民生活5分钟、10分钟服务圈,让城市商气更旺、人气更足、烟火气更浓。
让农村成为有魅力的家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同步推进村庄绿化、净化、硬化、亮化,让石首乡村风景如画、美丽宜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图:李颖王洪森刘智勇罗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