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贵州日报特刊农业大发展黔货出山
2023/3/12 来源:不详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贵州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金秋十月,在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凉山社区马铃薯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经过测产,最高亩产公斤,平均亩产3.5吨。”基地负责人虎遵广笑得合不拢嘴。
从种子更新换代到合理密植,从精准施肥到绿色防控,基地里满满“科技范”,再加上马铃薯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增产成为必然结果,随之而来的市场优势更加凸显。“现在我们的马铃薯主要销往省内市场,供应量大,便捷的交通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虎遵广说。
威宁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贵州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黔货出山路更宽。
金秋时节,开阳县禾丰乡“玉龙金盆”丰收景象。李贵云摄
特色农业“接二连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金秋水果甜蜜上市,丰收在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种植大户晏庭银家的猕猴桃园完成了今年最后一轮采收。算起今年的丰收账,晏庭银感慨:“今年,基地里搭建了防雹网,果实没有受到冰雹影响,长得很不错,亩产达到5千斤,1斤卖13元,收入很不错,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
来不及停歇,晏庭银一家又开始在猕猴桃园忙碌,割草、施肥……为明年再丰收打好基础。
由于猕猴桃园管护得好,晏庭银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不少猕猴桃种植户前来取经。在晏庭银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吨产园”硕果盈枝,红心猕猴桃已经发展成为六盘水农业转型升级的亮丽名片。
这边,以产业兴旺谱写共同富裕,另一边,万达丹寨茶园的满目苍翠令人惬意,绘就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美景。
“认领一亩茶园,帮扶一户茶农”的茶园公益认领模式自年发展至今,以销定产带动茶叶种植、加工,小小茶叶印刻了上万丹寨茶农的幸福笑脸。如今,那里的“扶贫茶”已然成为“振兴茶”,那里的茶园一年四季皆有收获。
“在今年春茶采摘季结束后,我们便开始探索研发夏秋茶加工工艺,延长茶产业链,提高茶树利用率,提高茶农收入。”万达丹寨茶园渠道经理周晓凤介绍,乌龙茶、白茶茶饼以及年轻人喜欢的果味袋泡茶,将是接下来我们主要推广的茶叶产品。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万达丹寨茶园持续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学农劳动和研学基地,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
做好特色文章,贵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树立大食物观,持续壮大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这些年来,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而茶叶、辣椒、蓝莓、李子等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贵字号”优质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在黔西市雨朵镇高标准农田坝区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我们高标准农田今年迎来丰收,亩产水稻公斤,总产量吨。”雨朵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凯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田排水畅通,灌水有保障,收成比往年好。
年,雨朵镇建设了余亩高标准农田,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让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我们本地生产的红米还没收割就被预定了,客商是有多少要多少,仅是卖红米,我们一年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雨朵镇土城村村民张廷文说。
如今,走进贵州的田间地头,机械化播种、移栽、采收,农机旋耕、起垄、覆膜,大型农用无人机喷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农机物联网作业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会”种地变“慧”种地,科技赋能,人们看到的是贵州农业种植模式转变的未来。
连日来,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稻油轮作”示范点,农机手娴熟地驾驶着农机进行作业,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而在收割完毕的田土里,60余名工人抢抓农时,迅速开展油菜育苗工作,翻犁播种、施肥覆膜。
“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我们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区域的高产、高油、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重点推广油研号。”该镇坝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油菜育苗中,主要采取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心管理,一分苗床播种一两种子移栽一亩地的“三精三一”技术措施,有效保证油菜产量。
可以看见,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之后,不断普及的新型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让贵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得到完善,农民增收有保障,农业生产成绩更加喜人。
农户分享产业红利——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形成
一个个“小”农场在现代农业转型中崭露头角。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正凤大银坳家庭农场里,客商正等着收购辣椒。
“每年辣椒收获季,都有客商来‘蹲点’,辣椒根本不愁销。”农场主朱波说,“这都源于我们这儿的辣椒品质好。我们到上海、湖南以及省内遵义参加过辣椒种植培训,回来后进行科学种植。”
年以来,正凤大银坳家庭农场发展起辣椒种植,目前已有亩的规模。去年被评为遵义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其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头连接着农户,一头连接着市场。如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高寨引香柚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柚林下,一只只黑白花羽的贵妃鸡不时探出头来。
“黄道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林,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既有的特色香柚产业发展起林下经济。”黄道乡党委副书记杨细领介绍,今年上半年,我们采取“村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在丹阳村、马黄村试投放了只贵妃鸡,目前贵妃鸡已陆续成熟,预计市场销售收入达60余万元。
如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乡村振兴主力军。与此同时,在贵州乡村,涌现出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联农带农、共同富裕。
今年,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华南农业大学开班。学员都是来自遵义、黔东南、铜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意义,为我们合作社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来自贵州“头雁”种植2班德江县万进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钱馨慧决心把经验和思路带回家乡,与大家一道助力农业大发展。
党代表同期声
冷朝刚:转变思想创新做强农业产业
深秋时节,走进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排排独栋的农家小院、一条条硬化的乡村道路交互成景,村里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稳定提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新景。
从穷山村到小康村的嬗变,离不开青杠坝村干群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离不开党的二十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数十年如一日的倾心为民。
冷朝刚是土生土长的青杠坝人。作为家中的长子,冷朝刚初中便辍学回家,协助父母支撑家庭。
一路走来,冷朝刚挖过煤,卖过百货,做过粮食生意,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了青杠坝村先富起来的家庭。
“看着乡亲们还过着苦日子,自己心里不是滋味。”冷朝刚说,自己日子有了起色,便琢磨怎么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年,冷朝刚参加村干部竞选,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又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做村干部就要做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不能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冷朝刚对群众庄严承诺,决心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
“既然走传统农业的道路我们富不起来,那我们就要创新,要转变思想。”在冷朝刚的带领下,青杠坝村建基础、兴产业、强农民、塑民风,发展“西瓜+大蒜”“西瓜+辣椒”轮作、套种等模式,并修建大蒜、辣椒加工厂、纸厂和森林山庄,解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成功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型。
“这么多年,冷支书一直带领我们搞发展,这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了。”说到村子的变化,村民们纷纷点赞。
坚守初心,一心为民。年,冷朝刚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年2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荣誉与使命同在。”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冷朝刚表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自己将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数读
▲年上半年,贵州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
▲年,贵州省夏粮产量.61万吨,比上年增长0.7%。
▲年上半年,中药材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5.7%,食用菌产量增长29.9%,园林水果产量增长24.1%,茶叶产量增长18.0%,蔬菜产量增长7.8%。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0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5%。全省林业总产值.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渔业总产值34.87亿元,增长7.8%。
基层典型
松桃:“强村富民”平台打通出山路
“感谢镇里的强村富民公司解了燃眉之急,他们请了县内外的网红名人进行现场直播卖桃,不到半个月时间,8万多斤的黄桃一售而空。利用黄桃酿成果酒,也准备借助公司的平台进行销售。”松桃自治县盘信镇楼台村党支部书记滕云伍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公司+合作社+农户”这种组织方式就是好。
受益于强村富民公司平台的不仅楼台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全镇铺开,形成公司主导和投资、村级主管、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目前,该镇已发展了羊肚菌、赤松茸、辣椒、水稻、莲藕等产业,其中的“松茸脆”产品已经销售到重庆、浙江等省市。
为有效改变过去农业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有力推进黔货出山,今年初,松桃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成立松桃苗族自治县强村富民综合发展公司,在全县各乡镇组建28家强村富民分公司,充分发挥资金供给、资源整合及市场开发等优势,配优经营管理人才,构建了以县带乡、以乡带村、以村带户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推进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金秋时节,在盘信镇六塘村的生态蛋鸡养殖场内,30余万羽蛋鸡住在山间“天然氧吧”里,喝着山泉水,投喂、捡蛋、清粪……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只为保障生态鸡蛋的良好品质。
“我们的自动化饲养设备集鸡蛋分拣、饲料投喂、送水等功能于一体,偌大的生产厂房只需2个饲养员负责管理。”该镇的强村富民公司负责人冉光念介绍,这是公司承接的2个60万羽蛋鸡养殖场之一。公司计划围绕蛋鸡产业把饲料加工、肥料加工、物流运输完善体系建设。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目标营收可达万元以上。
目前,该县县乡两级28家强村富民公司均已开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总额达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成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推进黔货出山的生力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吴传娟鲁毅吴采丽
通讯员杨森林
编辑徐微微
二审杨韬
三审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