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提质增效决胜全面小康贵阳日报
2023/5/17 来源:不详专业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原标题: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丨清镇:提质增效决胜全面小康
黔中腹地,交通要塞。
清镇市辖6个镇、3个民族乡、3个街道,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0.65万人,农业人口约40万人,“小城市、大农村”的市情非常突出。过去,虽然占有交通区位优势,但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面临“散、小、弱”的状况,农村存在一定的贫困面。
近年来,清镇市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瞄准短板,精准施策,引项目、建基地,一曲终结贫困、改变命运的时代凯歌,在两湖岸畔激越奏响……
清镇市以“勇担重担、一往无前”的“挑夫”精神,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靠最实的举措、最严的标准、最有力的行动,向社会交出一份民生答卷: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整体越过国定标准,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74%下降到年的0,全市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如今的清镇市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西部百强县、贵州省经济强县和贵阳市重要的卫星城市。
7月20日至7月21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第五站走进清镇市,访群众、看产业,观察和记录这里的变化。
企业领路谋发展贫困村变示范村
有一种贫困,困羁于山。
千百年来,交通不便的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与山石为伴,全村无产业项目、无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属于典型的空壳村、贫困村。年以前,小坡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年,小坡村被列为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
穷则思变。小坡村始终与贫困作斗争。
年,在时任小坡村村委会主任的杨传军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利用村里出产油菜的优势,在村里建起了榨油厂,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菜籽,将榨出的优质菜籽油销往全省各地。村集体经济壮大,在年,为全村多人上交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然而,靠天吃饭、凭经验种植、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差,才有起色的小产业还未走上正轨就被“打回原形”。“但短短两三年的尝试,让村民尝到了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甜头,为之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杨传军说。
年,清镇王庄贵苗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招商引资引入的龙头企业入村带领发展,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办企业+农户+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短时间内,就组织小坡村、簸涌村、打磨冲村的户村民连片入股土地亩,着力发展农旅一体有机高效农业,实施了果树种植余亩,种植黄桃、李子、蓝莓、樱桃、大五星枇杷、无花果、杨梅、软籽石榴等精品水果20余万株,还同步发展有机蔬菜和香猪养殖、养鱼等。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下,全村余人就地就业,充分吸纳本地闲置劳动力务工4万余人次,参加劳动的入股土地农户户均至少增收元。
这几年的春节前,村民已习惯在小坡村村委会窗口排队领钱,现场欢声笑语不断。目前,当地已兑现土地入股分红余万元,劳动力入股分红余万元。
“家里有两个小孩上学需要照顾,一个上幼儿园,一个读初中,没办法外出务工,生活一直很困难。现在在贵苗夫公司上班,实现家门口就业,一年就能多赚四万元左右。”小坡村深水井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显华、安金秀夫妇说起家乡变化,笑逐颜开。
有一种能量,激发于山。
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后,小坡人又谋划着盘活沉睡资源。“这口百年水井曾是全村的宝,几代人靠着它维系生存。在邀请专家调研水井情况,测量水质等,各项检测达标后,年贵州乡愁水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杨传军说,“祖祖辈辈喝的水竟然能变成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集体以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入股资金,占股40%。通过年一年的运营,矿泉水销量达50多万桶,产值万元。年,全村共分红11.9万元,按照“人人参与、户户分红”的原则,全村每户可分红多元。
几年时间,小坡村村民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一条条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延伸到大山深处农家门口,数千亩果树林海让村庄充满了生机活力,白墙琉璃瓦的漂亮民居遍布山间……年,小坡村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点。
小坡村全力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展开“发展蓝图”,产业发展道路走得清晰坚定:核桃种植、肉鸡养殖、水业项目、有机农业观光园区……一个个项目正一步步从纸上落实到大地。
曾经的贫困村,正踏实的奔向小康。小坡村的蜕变,可以说是清镇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兴产业多点开花质效增
曾经由于缺乏长期规划,清镇市农业产业布局不合理,品种杂乱,农民自主性、随意性较强,出现了“什么都有、什么都不成规模”的问题,没有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过不断总结和论证,清镇市结合气候和生态环境实际,把生态畜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叽叽叽……”一踏进位于小坡村的贵州融鑫源农业有限公司,脱温鸡的叫声就传入耳中。再过几天,它们就会被送到村民家中由其饲养,符合出栏条件后,再由公司保价回收。
从年成立以来,贵州融鑫源农业有限公司就以记账的形式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和管理技术,保价回收农户代养的鸡,确保农户稳定获利。
“在清镇市有近五十家农户与我们签订常年代养合同,最少的农户也饲养了羽左右的脱温鸡。”贵州融鑫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覃滋先说,公司会派技术员对农户进行跟踪服务,一个技术员负责13至14户,同时建立养殖档案,以便精准掌握养殖情况,保障养殖效果。
近年来,清镇市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形式,带动全市户养殖农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清镇市的鸡苗产出量和生态家禽出栏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家禽年出栏1万羽、生猪14万头。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清镇市聚焦“八要素”,按照“五步工作法”,打出长短结合、龙头带动、诚信贷款以及产销聚财等“组合拳”,先后引进和培育智联、温氏、特驱、一代、众旺、长津等32家农业龙头企业,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9万余亩,扎实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中高端迈进。
近日,种植于站街镇杉树村的元宝枫有的已结出果实。看着长势喜人的元宝枫,清镇市产投公司董事长唐玉智满脸笑容。
“元宝枫全身都是宝,叶做茶,果提油,油提保健用品,具有药用、食用、保健用价值,同时还可作为景观用树。”唐玉智算起了经济账,以果为例,一棵直径15公分的树可以结出斤左右的果,一斤果市场价格大概在15元,“一棵树的一个产果季产值大概就有元,如果把果精深加工成油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村民来务工每天还可以拿到元。”
据清镇市副市长王国鉴介绍,近年来,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中,清镇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大力发展“枫蔬果茶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完成元宝枫种植4.2万亩,蔬菜种植20万亩次,精品水果种植达17.47万亩,茶叶种植达2.2万亩。全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中,有户参与到中药材(元宝枫)、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发展中。
基地建在家门口赚钱顾家两不愁
7月,红枫湖镇骆家桥村蔬菜保供基地的西红柿迎来丰收。走进棚内,放眼望去,一株株茂盛的西红柿上,挂满了果实,入口处摆放着一筐筐刚采摘下来“致富果”。
骆家桥村三组村民邓大琴和工友们刚采摘完一个大棚内的西红柿。
“从去年9月到现在,我们天天都有活干,日子好过得太多了。”谈起蔬菜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邓大琴与记者分享起了她的喜悦,“一天上班八小时有元,加班一小时按12.5元算,一个月下来可以拿到0多元。”
基地还没建好之前,邓大琴和不少工友们一直在家务农,种点玉米和水稻,仅够糊口,需要用钱的时候还得拿粮食去卖。
基地筹建的时候,村支两委和驻村干部召集群众开会、走家串户讲政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基地建设要用的3多亩土地流转到位。
“大家都很晓得,种玉米和水稻一年下来找不到钱,干得累。党和国家关心我们老百姓,需要流转土地发展产业,很少有人不支持。”邓大琴回忆起流转土地的事情,当时她二话不说就把家里的6亩多地拿了出来。
骆家桥村村民把土地流转后,除了拿流转费以外,都希望能在基地有个活干,在家门口挣钱的同时还顾得上家。
骆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说:“基地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支部’的模式运营,优先给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民提供就业平台和机会。”
建在家门口的基地,给邓大琴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她说现在每年收入预计增加两万元左右。
如今,基地已经开始产生效益,每天有30吨西红柿运往全国各地,同时轮作黄瓜、辣椒、茄子等农产品。李政伦以西红柿为例算了一笔账:1亩西红柿,亩产株,一株12斤,一斤价格在1.8元左右,一季的亩产值可以达到3.6万元,不光是解决村民就业,每年算下来给村民的分红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据清镇市农业农村工作局局长张劲松介绍,今后,清镇市将着力打造“四季餐桌”绿色蔬菜保供区,持续巩固好12.8万亩蔬菜保供基地,力争实现年蔬菜种植33.3万亩(次)的目标,使蔬菜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柱产业。
记者手记
难忘脱贫攻坚路上的那些笑脸
在清镇的采访中,让我们难忘的是那些村民的笑脸。
骆家桥村的李辉秀笑了。她开心的是,在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因学、因病致贫的家庭日益好转,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有元收入,年底有分红,今后能稳稳撕掉“贫困户”标签。
小坡村的穆大兴笑了。他开心的是,11亩田地流转到清镇王庄贵苗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产业,每年收入元,家门口务工一个月0多元,年终有产业利润分红上千元,家里稳稳增收……
张张笑脸的背后,是这些走出贫困的群众心里浓浓的幸福感,是清镇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清镇市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主抓手,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和“保底收益+劳务收益+分红收益”三重收益保障机制,充分以产业聚人心,以产销聚财富,实现群众增收。
“党和政府好,扶贫政策好。”每到一处,随机采访村民,都对脱贫攻坚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只有扎扎实实发展产业,实现了每一个贫困家庭实实在在增收,才能让每一个贫困群众收获稳稳的幸福,才能让这张张笑脸更加灿烂。
来源:贵阳日报
记者:魏宏陈文新廖黎明庭静毛建聿/文王京/图
编辑:杨秀攀
审校:魏成华
签发:况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