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因一个女子而得名,这些上虞人老底子的
2023/6/14 来源:不详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https://news.360xh.com/202001/02/55181.html
《城市秘密》作者:一大碗
感谢陈秋强、刘建华、茅草、树树、阮阮、
经辉、赵张达接受采访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老曹娥顶坝底百步街关帝殿附近,曾有一块清朝年间的界碑,东面写着“上虞”,西面写着“会稽”。为了曹娥庙前后交界的方寸之地,上虞县与会稽县的挑夫时不时为挑运货物引发纠纷。界碑附近常聚赌徒,若有来查,只要把牌桌往另一方地界稍移一移,官府也奈何不得。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曹娥彻底划归上虞百官,绵延百年的民间纷争才自然消停。这段史话,很能说明曹娥之于上虞的位置。▲上虞区位图
只是上虞人没想到,上虞与绍兴纷争多年,最后撤市设区,划归绍兴。常言曹娥江一笔划开了上虞东西两侧,一边是四明山脉孕育的百官城区,一边是会稽山系造就的老曹娥集镇。这话妥也不妥,正如萧山作为杭州与绍兴的衔接,上虞也可看作绍兴与宁波的衔接。而在此之间,上虞与绍兴交接处的曹娥,则更担纲了黏合中的黏合。因此或也可说,是这曹娥江,串联了两个本不相亲的地方,合成上虞。▲明嘉靖前曹娥地形图图自《忆曹娥》陈秋强著
曹娥江与凤凰山,一江一山所夹之地的曹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蛮荒之地。只在凤凰山西北角山麓的杨家山与东南角山麓的小山头,分别形成了曹娥村与曹娥堰两个地方。老曹娥江畔八个村落里,只有七村八村有沙地。耕地不足,江边还常有水患,并不宜居。但是带来危险的同时,曹娥江也带来生活。▲暮色曹娥江摄影
魏新宇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曹娥江上没有桥,两岸往来多有不便,过江需得轮渡。两岸渡口加起来有几十处。当年李白在此乘月漫游,孙中山经此过江下宁波。最出名的百官义渡,不取分毫,渡了多少文人国士。渡口最多的,还是到江对岸田间干活的村民。有时星光未散,村民已经聚集在渡口喊渡了,船工被喊渡声唤醒,接上客人,轻轻一退,架橹慢摇。等到天蒙蒙亮,赶路的人已经挤满渡口,务农的、赶市的、烧香拜佛的,都得由此穿梭往来。于是,渡口也成了劳动者抽烟歇脚、唠嗑闲谈之处,村中消息八卦多在此集散,就连民间传说里的梁祝二人,也是在曹娥江的渡口重遇的。▲年时的百官渡
▲百官古渡遗址,对岸就是曹娥。摄影
刘育平旧时轮渡用的是木质手摇船,船老大把控船头,年轻船工立于船尾,一船能载三十人,二十分钟便可打个来回。江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每逢收获季节,渡口尤其繁忙。人多拥挤,争先抢渡时有发生,有时船还没停稳,候船的客人已经蜂拥而入,全靠船老大软硬兼施,控制局面。在老曹娥赵张达的记忆里,一到刮风下雨,江潮涌动,小船摇摇晃晃,收工返渡时,船上还总是远远超员,他就为到对岸干活的母亲提心吊胆。▲八十年代渡轮是当时曹娥江过江的交通工具。摄影
吴德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是曹娥江大潮的日子。上虞乡贤会会长陈秋强所著的《忆曹娥》一书中写过这个大潮盛况。一旦大潮涌现,船老大喊客人抓紧坐着的木板,船头转向潮水的方向。与此同时,停在江边的货船、渔船,也统统起锚离岸,一齐朝着江心而去,这便是曹娥江斗潮。等着一线江潮随隆隆声渐近,船头翘起,随潮水一浪一浪悬空颠簸,直到江面渐渐平息。其实并非曹娥人莽夫冒进,而是撑船人皆有经验,若将船停在岸边,往往会被浪头卷走,倒不如做好准备预估好潮汐的时机,绝不让船打横,方可逆潮而上。如此弄潮,事故也时有发生。▲曹娥江斗潮场景插画
朱小贱曹娥观潮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在于那汹涌澎湃的潮头,会以万马奔腾之势涌来,在接近曹娥庙北面时突然消失,变成“暗涨潮”,过了庙南的江坎头再次掀起滔天巨浪,因而有了“潮神俯首过孝庙”的民间传说。是真是假,如今不得而知,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也再无潮水了。年,曹娥江上第一座大桥建成。百官人叫它铁路洋桥,这座桥最初的建设者是德国人,留下了桥底几个残存的桥墩子,孤立水中。这只故事一波三折历经四十多年,很多老曹娥也捋不清。▲铁路洋桥摄影
hellohutao事情要说回年萧甬铁路的建设。当时国内尚不具备建设大型桥梁的能力,甬曹段铁路建设时就聘请了德国工程师来修建铁路大桥。没想到桥墩桥台刚刚建成,“一战”爆发,德国破坏了已建成的钢梁,工程就此停滞。此时,铁路钢轨只铺设到曹娥江东岸。二十多年后,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开工,铁路跨江难题终于克服,年11月,曹娥江西岸的萧绍段铁路随即建成。箭在弦上,只差曹娥江铁路大桥,沪杭甬铁路东西两段就可贯通。然而一个月后,杭州沦陷,钱塘江大桥炸毁,萧甬铁路也被逐段拆除。▲曹娥江铁路桥俯拍。摄影
七秒的鱼直到解放后,铁道部改建原有两座桥台,这才将铁路大桥续建完成。至此,火车旅客在西岸老曹娥火车站下车,轮渡到对岸,再从百官火车站上火车的奇观,终于消失。年,铁路洋桥两侧的人行道开通。在百官人柴火刘的记忆里,铁路洋桥属于少时冒险之地。人行道大约一米宽,桥板铺一块空一块,一侧就是裸露的桥梁,稍一探头,桥下滔滔江水,胆子小一点的都要腿软。偶尔还有人骑自行车过桥,简直就像杂技演员骑在钢丝上。这才明白为什么百官人写“我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海,曹娥江就是我心中的海”。另一侧,山呼海啸般飞驰而过的火车,仿佛贴着耳边开过,震得桥面颤抖。▲相望的曹娥与百官摄影
赵高翔尽管如此,作为唯一的跨江大桥,洋桥还是饱受爱戴,江东桥头经常有守桥部队在这放露天电影,小时候住在江东路1号的居民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亲切地称为“大桥部队放电影”。那时候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消息,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两岸村民总能第一时间收到情报,赶来看电影。年,相距不过百米的百官公路大桥(即彩虹桥)建成通车,才算结束了曹娥江汽车轮渡的历史。▲曹娥江铁路桥与旁边的公路桥摄影
阮晓萧绍运河曹娥段开通后,漕运兴起,过往船只行至此一江一河丁字形交汇之处,皆需要翻越堰坝才能继续航行,因而催生了坝头生意,渐渐发展成老曹娥集镇。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末年曹娥的过塘行就有38家之多。联通萧绍运河与曹娥江的过坝头有两处,最闹忙的就是老坝底。船只过坝十分费力,小船可由两个大力男子通过络绳竹杠抬起运走,直接拖行过坝,如若漕运大船,还需先卸下货物,搬空后用盘车推绞过坝,再将货物重新装船。绳索套住船头,另一边通过盘车,旋转推绞将船拖上岸,再在船底垫上原木,交替前移。所有人需步调一致,而喊号子的人往往极具领袖气质。▲老坝底摄影
刘育平拖船弄、柴船弄、抬竹弄、缸甏弄,不同弄堂有着不同的转运分工。体力劳动者众,沿途酒肆茶楼纷纷开张,光是茶号就开了一整条巷子,于是有了这茶号巷。绍兴黄酒尤是必不可少,观花桥北岸金家弄的张增记、上沙太平桥直街的方振元、庙弄后的吴德泰,都是就地生产销售的酒坊,酒店更是布满街头巷尾。此外,茧行、南货店、旅店、药店等等商行店铺逐渐开满,大小商贾乘机做起各种生意。▲曾经的拖船弄与挑柴弄摄影
刘育平▲年前后,里直街市街图,放大可看你熟悉的街巷店铺。手绘
赵张达老坝底西面不过百米处,运河上的古石拱桥就是曹娥市井文化的中心——观花桥。桥头人来人往,糕点鸡蛋瓜果小贩挤了个满当。乡民早上在观花桥头吃了馄饨买了菜,下午又来逛市集看小人书。开埠前,这里曾是个大溇底,溇塘盛开荷花,乡人在桥上赏花观月,故名观花桥。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改名葵花桥,久而久之也被乡民谐音讹称“桂花桥”。庙会期间,水中有戏台,四面八方皆是观众,围在观花桥周围看戏。鲁迅小时候也来上虞看过这样的水中社戏。96年的本地孩子徐子衿说到观花桥,他说“观花桥尾下一场薄荷味的小雪/我与我的先辈们/终生都将在这雪中流浪/失所。”
▲年与年时的观花桥摄影
王文彪“小时无行无业,大来挑脚度日,老来麻袋草席。”凭一身力气养家糊口的曹娥人,磨炼出了一副好身板,养成了独特的坝头性情。
▲蓝城·运河江南里为了将这份民众记忆留在曹娥江边,在原海塘遗址上建了一座廊桥,取名观花楼。摄影
停香要在激烈的竞争里不被淘汰,既需要抱团结协作,也还得武力逞强,“拳头大,做哥哥”,曹娥的“形意拳”代代流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摄影
刘盼从手摇船、水泥船到钢质驳船,船运一代代进化,上虞的轮船公司也一波又一波兴起。如今,里直街依旧保留着大东轮船公司的痕迹。年9月,孙中山先生正是从绍兴孙端乘船至此,再经百官义渡过江换乘火车,抵达宁波发表演说的。水运式微后,敢闯敢拼的曹娥性情不改。改开以来,从联丰开始,诞生了卧龙、金科等一批知名企业。领头的联丰玻璃钢厂是上虞最早一批工业大厂,其冷却塔一度是国内技术精尖,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的设备均来自这里。老曹娥的联丰村也因此一举跃升为工农业生产总值超亿元的“上虞第一村”。▲曾经的联丰村摄影
刘育平对大厂心怀向往的江东年轻人,开始涌向江对岸。柴火刘也可算是其中之一。有意思的是,柴火刘就此成了地道的曹娥居民,他的曹娥老婆却从江西跨到江东,去了解放路的“老一百”上班。他讲过一个小例子,说是一开始到联丰玻璃钢厂工作时,他经常被当地人吓一跳。老曹娥人喉咙绑响,肩膀搭搭,上来就招呼一句“侬格小娘生”。心头一慌,还以为下一秒要被揍了,后来才发现,曹娥人虽然出口成“脏”,其实却是表达亲近,多少有点“你个小机灵鬼”的意思。这大概就是曹娥人在大家心中的一贯印象,看似民风彪悍,实则热情爽利。坝头人虽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肯吃苦,而且一呼百应,言出必行,豪爽重义,颇有点武侠之气。▲曾经曹娥江上的渡江人摄影
刘育平老底子曹娥人有“四时八节三过年之说”。
正月岁首之日,早餐要吃几种特别的食物。一是“有富”,一种汤圆、年糕、白糖与桂圆、红枣等做成的甜羹,二是“裹馅团团”,芝麻、白糖、熟猪油馅儿的汤圆,形状做成小尾巴,俗称“有尾巴吞吞”。
元宵前后的灯头戏,是年节里的重头戏。正月十三上灯起,曹娥庙戏台上,请来绍兴大班,连着五天五夜演戏不歇,直到正月十八落灯。
▲蓝城·运河江南里里直街灯会意向图插画
朱小贱三月廿八是东岳大帝迎神会。迎神共三日,要出迎六尊菩萨。东岳大帝、南岳大帝、北岳大帝、太子菩萨、救命王菩萨和符官老爷。每尊菩萨出迎要坐八抬大轿。一路上年轻力壮的男子都以能抢抬到菩萨轿子为荣。还有各种手执金枪银瓜各色彩旗的仪仗队,舞龙舞狮、扮马、抬阁、踩高跷的杂耍巡游。最精彩的要数龙船大敲。会中有六乘大敲,其中五乘,为旱地龙船大敲。四人抬龙船,十人演奏大敲(其中船前两人招军、两人唢呐,船中一人大锣、一人堂鼓,船旁四人分掌大钹、普钹、次钹、小锣),热闹非凡。▲曹娥迎会旱地龙船大敲图自《忆曹娥》陈秋强著
五月廿二是曹娥娘娘庙会。庙堂里香烟缭绕,坐满四方香客,人人带一香包,里面多是供品、干粮,有时也会提溜着喇叭,各自成群结队地唱经吟诵,钟磬之声不绝于耳。暖阁前排着盘旋的长队,队伍里人手一条毛巾,尽头招牌上四个大字:排队揩脸。依次递进暖阁,庙人接过,走到曹娥像前,轻轻替娘娘揩一揩脸。▲曹娥庙会时表演的民间艺术大会串摄影
刘育平这特殊的亲昵,是曹娥人对娘娘虔诚的疼爱。上虞人给我们讲,叫曹娥庙曹娥庙的,是外地人,避其名讳叫娘娘庙的,才是本地人。曹娥人有句调笑的口头禅,是说“娘娘应外客”,比起求神祈福,更像撒娇又宠溺的嗔怨。或许曹娥人总还记得,娘娘在成为神佛以前,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14岁少女。曹娥江素来凶悍,水患频发,可也在这江河汇流之处,船运码头兴旺,贫民得以讨一份生活。在这凶险之地,人们敬畏天道,人与江相爱相杀。曹娥之父是个巫祝,祭祀过程中被江水吞噬。勘天发问之人,死不见尸,势必成为当时骇人听闻的故事。▲八十年代初的曹娥庙会摄影
吴德然少女投江寻尸,以有限之身,探无限之境。面对天地之不仁,这悲怆与决绝,成为后来人与自然对话之勇气。从此有了曹娥江,从此有了曹娥人。庙会从五月十五开始,为期七天,一时间小地方摩肩接踵。老曹娥陈秋强还记得,村里到处都是外乡人,烧香之后还要宿山,不仅庙堂睡满,村子里也没得空。打声招呼敲一户门,进了人家院子席地而睡。曹娥人也浑不在意,往来皆不识,上门都是客。家家户户提前开水烧好,米饭备好,等候不期而遇的陌生人。成千上万的香客信众,从余姚、慈溪乃至东南亚各地,整团整团地赶来。为了运送往来香客,上海铁路局要专门借来火车,增加班次。自然而然,庙会又成了各地老百姓交易置换的物资集散大会。▲曹娥庙会摄影
陈新宏、刘育平绍兴、嵊县等地商贩,会提前带着各种商品,到娘娘庙周边沿街沿塘摆好摊位。香烛佛珠、水果干货、烟酒杂货、箩篮竹具、衣物鞋帽......乡下地方买卖不便,赶在此时,衣食住行皆可买到。除了庙里的三个戏台,大王庙前的绍兴大班,义井弄的马戏杂技,走街串巷的消遣娱乐,看相算命、舞刀弄枪、治病拔牙,都少不了赴会切磋。很久以后,陈秋强的脑中还会想起那个画面,里直街一侧是大王庙肃穆清净的神佛天境,另一侧是戏子看客繁嚣扰攘的烟火人间。少则四五千,多则上万人,直到五月廿二庙会最后一日结束,一夜之间,喧嚣散尽,重归寂静。▲随着夕阳落下,曹娥江也慢慢安静下来。摄影
贾勇疫情之后,庙会停办,三大年节不复风光,但曹娥江两岸的四时八节,总归乐趣不断。冬日里丁宅、下管、章镇的草莓,春天岭南的“美容果”樱桃,夏季盖北的葡萄、谢塘的黄花梨,秋天长塘的柿子、章镇的猕猴桃.......上虞人对待四季,没有一丝含糊。“茅草”老师就是如此,各乡各镇认了一堆亲戚,自称是山里亲眷多了,战乱逃难方便一些。只是这一层好处暂时还没用上,每一季新鲜吃食多了不少。▲覆卮山梯田摄影
赵高翔五月以后鲜果尤为丰盛。这厢“江南蚕桑之乡”丁宅迎来桑葚丰产期,那边梅雨季的丰惠则到了青梅成熟季。青梅新鲜食用虽然酸涩,但酿成青梅酒、青梅酱,却是寻常人家里的典藏之味。▲丁宅草莓采摘摄影
崔永定青梅去柄洗净泡好,沥干铺在竹匾上。风干半日后,一层青梅一层黄糖地铺在用酒消毒过的玻璃瓶中,随后沿壁倒入酒,密封储存在阴凉处。眼巴巴地看它一日一日发皱、落皮、沉淀,酒色也慢慢泛黄,直到几个月后,如琥珀般深邃。到了六月,驿亭的二都杨梅上市了。“稽出杨梅世无双,深知风味胜他乡”,多亩杨梅林中,除了深红种,还有一种俗称“白沙杨梅”的水晶种。甜中带酸,回味鲜美,是上虞人记忆里,杨梅的本来之味。▲二都杨梅摄影
子夷一到杨梅季,在上海打拼的上虞工程队老板们,会组团带着百来号人,浩浩荡荡回上虞共赴“杨梅佳节”。上虞大大小小的宾馆住满了人,热闹胜过过年。家里种杨梅的,势必邀请客人来采杨梅,即使家里没有种杨梅,也要请朋友吃上虞的杨梅。这似乎已成为上虞人的情结。“茅草”老师打了个比喻,“如果说春节,上虞宾馆要提前半个月订房,那到了杨梅时节,必须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她还与伙伴们自发相约,年年在家举行杨梅宴,除了必备的杨梅烧酒,杨梅醉虾、杨梅甜水、杨梅蛋糕......各式创意菜品搬上餐桌。杨梅不算节,却过得如节日般郑重。▲正在采摘杨梅的农夫摄影
子夷七八月最是炎热,丰惠的蓝莓、盖北的葡萄、谢塘的黄花梨,自有其拥趸。最近,“乡下亲眷”又送来了两箱刚摘的黄桃,“茅草”说这叫“天赐黄桃”,因为往年黄桃一成熟,紧接着台风一来就歇菜。今年台风少来,黄桃格外茁壮甜美。“茅草”正在尝试做成黄桃罐头。做罐头的黄桃要选硬一些的,洗净去皮,划出十字,扣掉桃核。加水加糖,小火煮到冰糖融化,再添些柠檬汁煮上一刻,连肉带汁趁热装入玻璃罐中,冰镇密封保存,可享食一月有余。▲盖北葡萄摄影
子夷自然的时间流速,与人类不同。“茅草”的老公“树树”,大约就是一个可以进入时间的人。据运河江南里项目执行总经理周明霞说,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蹲在后院的菜地里,对着一株幼苗咔咔拍照。她不解,问他菜有什么好拍的。他解释说,这是国外来的种子,今年是他第二年种,还不熟悉它的习性。因此日日观察,看它何时发芽、何时张叶,记录下一棵菜的生长点滴,把周明霞看呆了。她试图寻找的曹娥烟火,并不只在旧日时光里,恰恰就在身边。在联丰厂管理了十几年后勤食堂的柴火刘租下老厂房的一片小院,带领三个下岗阿姨开了间柴火食堂,就在观花桥附近。老联丰人进来从不点菜,有啥吃啥。这里成了曹娥人的一处据点。年,联丰村正式拆迁。拆迁前,乡贤会陈秋强会长四处联络召集,请在外打拼的老乡们,最后一次回乡一聚,吃一顿散伙饭。此后,联丰人就将散作满天星,隐匿入天南海北的城市烟火之中。▲观花桥头的一碗馄饨,让多少人流浪在他乡,回家好吃饭啦!摄影
郑培庚▲老上虞人都熟悉的“大菜场”,这里的菜品最丰富,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早的规范菜场。摄影贾勇将近位老乡,从各地赶来,与父老乡亲,共享最后一顿百家宴。乡贤广场上,足足摆了桌,花了80万。这顿饭,最后由两位乡贤慷慨出资,正是从曹娥走出来的卧龙集团董事长陈建成和金科集团董事长朱志刚,真的叫做缱绻故土,豪情万丈。
故土是啥?它连接着人的价值、信仰、情感和记忆,在城市拆迁中是否可以保留当年的烟火,这是蓝城团队拼全力坚持的事情。当项目团队来到时,这里已是一片旧日残骸。有那么几次,柴火刘看到店里来了个外地人,每次点一份三鲜,安安静静吃完就走,十几二十天总要来一次。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就是蓝城执行总裁张法荣。这个人在团队心中,简直是个痴人,因为每一次来他都要问,拆下来的石碑有没有保存妥当,老屋里翻出来的器具有没有安置好?这个河埠不能动,那棵老树不要移。每一样旧物在他眼里都如珠似宝,他要在观花桥畔再造一个故乡。
▲夜色下的上虞摄影
CYC后来,项目执总周明霞成了店里的常客,在这里认识了茅草夫妇、认识了经辉和赵张达老师,也逐渐成为了老曹娥的一员。每回风风火火,不止带着手下来吃饭,也带着图纸来开会,一开开到深夜,开到柴火食堂打烊。柴火刘发现这群人不是过路客,他们认认真真地投入了曹娥,试图寻找烟火生活的痕迹,从此老曹娥多了一个新名字,蓝城·运河江南里。▲海塘公园音乐派对实景图
老柴火食堂拆迁后,新店搬到了开发区。周明霞又风风火火地带着各路人马来新店做客,兴高采烈地告诉柴火刘,他们留下了家家户户门前的河埠头,也保留了老曹娥大王庙、轮船公司所在的里直街。待到建造完成,还想在此重现龙船大敲的传奇图景,并郑重其事地邀请柴火刘,一定要把店开回到江南里。柴火刘欣然应下,他相信,这条过去的里直街上,正在生起曹娥未来的光华。·